1950年4月,邱将军的父亲邱东传做饭时,一位邻居跑过来对他说:老邱你儿子回来了!邱东传听到后直接道:你别开玩笑了!
1950年的一个清晨,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乡障云村还笼罩在初春的清冷中,村头的茅草屋里,邱东传正在灶台前忙碌,熟练地翻炒着锅里的粗粮。
清晨透过窗缝洒下的阳光,将他苍老的脸庞映得更加沧桑,生活的艰辛早已深深刻在他的眉宇之间,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每日重复着单调又劳累的日子。
他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伴随着敲门声,还有邻居急切的喊声:“老邱,快出来看看!你儿子回来了!”话语中透着掩饰不住的兴奋与惊喜。
这句简单的话,瞬间震动了整个村子,但邱东传却没有任何喜悦的反应。
他放下手中的锅铲,略显疲惫地抬起头,语气中满是疑惑与酸楚:“别开玩笑了,我的儿子早就不在了。”
二十年的离散与生死未卜,已经让他不敢相信还有这样的奇迹。
实际上,这位老人有足够的理由怀疑,自从1932年邱国光参军离家后,他的家庭就陷入了深重的苦难。
大儿子邱南光因组织农民起义被国民党杀害,小儿子因贫病早逝,三儿子外出谋生后音讯全无,而这位投身革命的二儿子,自参加红军后杳无音信。
邱东传从未收到过儿子的只言片语,多年来,他对这个名字的思念与苦痛只能深埋心底。
与此同时,村口的喧嚣声越来越大,一辆军车缓缓驶入障云村,尘土飞扬中,车上一个身着军装的高大身影稳稳地站立着。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熟悉的村庄,眼神中既有兴奋,也有些许忐忑,他就是邱国光,1932年离开家乡、整整十八年未归的开国少将。
从十四岁那年投身红军开始,邱国光的人生注定与家乡遥遥相隔。
他在江西瑞金学习军事供给管理,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四、五次反“围剿”战役,并随军经历了长征的艰苦岁月。
在长征途中,作为后勤干部,他负责粮食和医疗物资的筹措,在物资匮乏和敌军封锁的双重压力下,硬是为部队提供了稳定的后勤保障。
他在战火纷飞中坚持初心,参与了平型关战役,为八路军115师的战地医疗保障作出了突出贡献,又在辽沈、渡江等战役中带领团队完成了惊人的后勤奇迹。
尽管他的每一天都与生死相伴,但无论何时,他都记得家乡的山水,记得父亲的脸庞。
村民们围着军车议论纷纷,他们好奇又兴奋,纷纷说着:“是国光!真的是国光回来了!”
邱国光的目光却一直盯着村子的方向,试图在人群中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十八年的离别,每一分每一秒都化作了此刻的急切与渴望。
邻居再三催促,邱东传终于放下手中的活计,缓缓走出厨房,他远远地看见村口的军车和围着的人群,却没有勇气走近。
二十年的痛苦让他不敢轻易相信,“难道真是我的光儿?”他心里默念着,迈出的脚步却迟疑不定。
“父亲!”一声嘶哑又饱含深情的呼喊响起,那个熟悉的声音瞬间击中邱东传的内心。
他的脚步猛地停下,紧接着几乎用尽全身力气向那个声音的方向奔去。
看着眼前高大而熟悉的身影,他颤抖着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触摸着邱国光的脸,仿佛在确认这不是一场梦。“你真的回来了!我以为……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
泪水从他的眼角滑落,语气里是难以掩饰的激动与哽咽。
“是我,父亲,我回来了。”邱国光一边紧紧抱住父亲,一边哽咽地说道,“让您受苦了,我回来晚了。”
两人相拥而泣,旁边的村民们默默擦拭着眼角,这场父子重逢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
夜幕降临,障云村的煤油灯次第点亮,邱东传用家中仅有的五升米煮了一锅稀粥,全家围坐在灯下,畅谈到天亮。
他问儿子:“光儿,现在当这么大的官了,不如留下来,当个区长吧!”邱国光笑着回答:“不行啊,父亲,我的工作还很多,不过以后绝不会再让您受苦了!”
其实,早在1932年邱国光离家后,邱东传便开始承受革命带来的苦难。
他的大儿子邱南光因为组织农民起义,被国民党士兵抓捕并杀害,家中财物被反动派抢掠,田地被地主霸占,甚至连一头耕牛都被强行带走。
他的小儿子也因生活贫困而早逝,家庭的接连打击让他一度生活无着,仅靠烧木炭维生。
但即便如此,邱东传始终没有对儿子的革命信仰失去信心,他坚信,只要国光活着,他一定会回来。
1950年的这次重逢,不仅是父子久别后的团聚,更象征着一个革命家庭从苦难中迎来的希望。
从此以后,邱国光多次回到家乡,为障云村修路通电,改善乡村的生活条件,他还将父母接到城里生活,尽心尽力让他们安享晚年。
十八年的离散与二十年的牵挂,终于在这个春天的清晨得到了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