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蒋介石去世前,他拉住儿子蒋经国的手,回忆说:“我这一生,敬重者有一人,畏惧者有两人。”他说的这3人是谁呢? 蒋介石,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政治生涯跨越了数十年的风云变幻,期间与多位政治对手有过深刻的交锋。在晚年,蒋介石曾向其子蒋经国坦露心声,他承认在其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仅有两人让他深感忌惮,他们分别是毛泽东和邓演达。 邓演达,自幼投身革命事业,14岁即加入同盟会,其后入读湖北陆军预备学堂及保定军校。在保定军校期间,他结识了众多革命人士,为日后的军事及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革命行径和思想深受孙中山赏识和信任。 1920年,邓演达被任命为粤军第一师参谋兼步兵独立营营长,紧随孙中山的步伐。他对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具有深厚的敬仰和忠诚,这种信念在他的军事职业生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邓演达的领导下,粤军第一师从一支纪律松散的队伍,转变为一支作风优良的精锐部队。他全面改革军队的编制和行政管理,同时强调教育与军事训练的重要性,使得这支队伍成为其他部队效仿的典范。 随着1926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的北伐开始,邓演达担任政治部主任,亲自指挥前线作战。他的领导风格亲民、务实,总是与士兵同甘共苦,这种领导方式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士气和效率。 在武昌城战役中,邓演达连续三天三夜在前线指挥,不仅指导士兵利用地形进行战斗,还通过深入交流了解士兵的生活和思想。 邓演达同样重视农民运动,他坚信农民的解放是国民革命成功的关键。因此,他提倡成立土地问题委员会,并倡导建立农民运动讲习所与农民问题研究会,致力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和提升农民的政治意识。 最初,邓演达对蒋介石抱有一定的尊敬和信任,部分原因是他在求学期间听闻了蒋介石勇于反击辱华军官的行为,以及蒋在“永丰舰”事件中保护孙中山的英勇举动。这些事迹使得邓演达对蒋介石产生了一种潜在的好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后,邓演达作为副主任兼教育长,与担任校长的蒋介石有了更多的接触和合作。 在这段共事经历中,邓演达开始意识到蒋介石的个性和政治行为的种种问题。蒋介石的独断专行、排除异己的行为逐渐让邓演达感到失望与难以忍受,从而使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由于不堪忍受内部的政治斗争和个人攻击,邓演达最终选择辞去黄埔军校的职务,前往德国深造,学习经济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在他留学期间,王柏龄因为帮助蒋介石“清除障碍”而被提拔为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的团长。 在国内外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后,国民党左派将邓演达复职为黄埔军校的教育长。此后,在北伐战争期间,邓演达在前线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的忠诚。他主张将国民政府北迁以统一国家,但蒋介石的反复无常和权力欲让这一提议未能实现。 随着时间的进展,邓演达与蒋介石的政治立场愈发对立。邓演达在武汉公开批评蒋介石的政策和行为,强调其对革命的背叛和独裁倾向。1927年,在国民党第二届三中全会上,邓演达成功推动了对蒋介石权力的削减,此举标志着两人关系的彻底破裂。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内外的重压,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感到极大的精神压力。当时,蒋介石的政治对手邓演达的力量让他感到威胁,尤其是在邓演达准备在江西发起起义的计划逐渐清晰之时。1931年12月,蒋介石宣布下野,心中却已经决定要除去这一威胁。 邓演达在此期间参加了在上海的江西干部结业仪式,此次活动意味着他即将前往江西推进起义。不料,这成了邓演达最后一次在公众面前露面。在愚园路愚园坊的一场突袭中,蒋介石的特务成功将邓演达捕获。 此后,蒋介石得以暂时安稳睡眠,但他深知不能简单地处理邓演达,于是多次试图说服邓演达放弃其政治立场。 邓演达坚决拒绝蒋介石的提议,即便面对死亡威胁,他亦未改变立场。在狱中,邓演达还是得到了一些同情者的支持,包括一名广东籍的班长李某,他曾试图帮助邓演达逃离,但最终未能实施。 两天后,蒋介石下令将邓演达转移到南京,尽管在南京,蒋介石继续劝说邓演达,甚至承诺高官厚禄,但邓演达仍然拒绝。 邓演达的坚持激起了黄埔军校学生的强烈反响,他们试图营救曾经的教育长。多次营救计划虽秘密策划,却因蒋介石的警觉而未能成功。 随着时间推移,蒋介石感到越发不安,最终在1931年11月29日,他下令秘密处决邓演达。在一片松林中,邓演达被秘密杀害,结束了他的生命。 参考资料: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浙江现代革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编. 《红色名人印迹》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