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把常隆庆、施怀仁、俞德浚三位先生1935年4月以中国西部科学院特刊第一号所

儒家羊学 2024-11-22 13:36:24

最近又把常隆庆、施怀仁、俞德浚三位先生1935年4月以中国西部科学院特刊第一号所撰写的《四川省雷马峨屏调查记》找来仔细看了一遍,才知道土豆(洋芋)进入凉山彝区种植,已经是民国初年的事儿了。之前我还以为是清朝末年就已经进入凉山彝区的。在土豆进入凉山彝区之前,彝族人民的主食是荞麦和燕麦。凉山彝族地区海拔高寒,大部分地方无法种植水稻和小麦。在古代,虽然有部分汉族在今天凉山彝族居住的少数腹心地区,如昭觉县竹核坝子、县城坝子、四开坝子和峨边县之万担坪种植过水稻,但后来都被黑彝奴隶主驱逐,灌溉系统被破坏,田地任其荒芜。

凉山彝族的祖先主要源自于唐代云南东北部“东爨乌蛮”,最早是从事狩猎的民族,后来由狩猎兼事畜牧,又由畜牧发展的游牧,再从游牧发展到刀耕火种的游耕。也就是在山区到处迁徙,烧一片山种一片地,不会蓄肥和施肥,也不修建水利灌溉设施,待到几年后地力耗尽,庄稼歉收之时,又迁到别处烧山种地。中国古代南方的苗瑶畲民族和客家人也是这种耕作方式,都被称之为“游耕之民”。凉山彝族完全定居下来从事农耕,实际上已经是公元2000年以后的事儿了,这就是过去很多凉山彝族没有户口和身份证的原因,他们也不看重户口和身份证。

唐代樊绰的《蛮书》所载:“东爨,乌蛮也。当天宝中,东北自曲靖州,西南至宣城,邑落相望,牛马被野……言语不通,多散林谷”。《新唐书·南蛮传下》记载东爨乌蛮“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子髽髻,女人被发,皆衣牛羊皮。俗尚巫鬼,无拜跪之节。其语四译乃与中国通。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元代李京之《云南志略》载:“罗罗,即乌蛮也。男子推髻,摘去须髯,或髡其发。左右配双刀,喜斗好杀,父子昆弟之间,一言不相下,则兵刃相接,以轻死为勇。马贵折尾,鞍无,剜木为蹬,状如鱼口,微容足指。妇女披发,衣布衣,贵者锦缘,贱者被羊皮。乘马则并足横坐。室女耳穿大环,剪发齐眉,裙不过膝。男女无贵贱皆披毡,跣足,手面经年不洗……酋长死,以豹皮裹尸而焚,葬其骨于山,非骨肉莫知其处。葬毕,用七宝偶人,藏之高楼,盗取邻近贵人之首以祭。如不得,则不能祭。祭祀时,亲戚毕至,宰祭牛羊动以千数,少者不下数百……自顺元(今贵州贵阳地区)、曲靖(今云南曲靖地区)、乌蒙(今云南昭通地区)、乌撒(今贵州威宁地区)、越巂(今四川凉山地区),皆此类也。”凉山地区在元代属于云南行省管辖,明初洪武十五年始划归四川,所以俗称“小云南”。可见迟至元代,凉山彝族仍是以畜牧或游牧为主,尚不善于稼穑。

至于唐代生活在云南东北部的“东爨乌蛮”跨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地区,成为今天凉山彝族的主要来源,是南诏政权的强制迁徙作为,《元史·地理志四》中有记载,此处不赘。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