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牺牲后,警卫收走了刘思齐的中南海特别通行证,毛主席得知此消息后大怒,直接与警卫局通话:“刘思齐不但是我的儿媳妇,她还是我干女儿!” 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在1946年结束了在苏联的生活,返回祖国。他来到延安,希望更深入地了解父辈所参与的革命活动。但毛泽东很快意识到,尽管儿子充满热情,却对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 因此,他安排毛岸英下乡参与农活,由延安的劳动模范吴满有指导,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劳动实践,如整地、点种、施肥及耕作。 在那段时间里,毛岸英不仅学习技能,还负责挑水等劳动,与乡民们共同生活和工作。当他带着满手的茧子返回时,毛泽东欣慰地认为他“毕业”了。 此后,毛岸英与刘思齐的爱情故事也逐渐展开。刘思齐是早期共产党员刘谦初与张文秋的女儿,自幼就与共产党的环境紧密相连。 抗日战争期间,她的母亲带她到延安,并在那里表现出了非凡的艺术才能。她不仅歌舞俱佳,还经常参与延安的文艺演出,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与毛泽东相识,并成为了他的干女儿。刘思齐和毛岸英的爱情得以在这种特殊的家庭与政治背景中萌芽。 虽然两人在1948年有意结婚,但刘思齐未达到当时婚姻法规定的法定年龄。面对儿子的抱怨与不满,毛泽东坚持法律标准,明确表示即使是自家人,也不能例外。最终,以毛岸英的服从而告终,他们在1949年合法结婚。 毛泽东赠与他们的婚礼礼物是一件历史深重的黑色大衣,曾伴随他在抗战和重庆谈判中,象征着苦难与坚持。 毛岸英的命运在朝鲜战争中走向悲剧。1950年,尽管许多高层领导如江青和彭德怀持反对意见,毛泽东仍坚持让儿子前往战场,坚信这是他作为领袖儿子的责任。不幸的是,毛岸英在战场上牺牲,年仅二十八岁。 毛岸英的逝世对刘思齐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这一消息直到志愿军从朝鲜战场凯旋后的1953年才被揭开。 毛岸英的缺席让刘思齐充满了不安和疑惑,她迫切希望从毛泽东那里得到一些答案。在一个午后,刘思齐再次来到了毛泽东的办公室,心怀忐忑地询问关于她丈夫的下落。 面对刘思齐的追问,毛泽东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开始讲述革命的历史,回忆起刘思齐的父亲刘谦初的革命事迹,以及毛岸英的母亲杨开慧的牺牲。 通过这些话题,毛泽东似乎在试图准备刘思齐接受一个沉痛的事实。当谈及革命烈士的无私奉献时,毛泽东终于向刘思齐透露了真相——毛岸英已经在朝鲜前线牺牲。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刘思齐悲痛欲绝,她的反应极为剧烈,泪水在毛泽东的肩膀上汹涌而出。周恩来闻声赶来,见刘思齐情绪失控,急忙安慰她,提醒她要节哀顾自。在这一刻,刘思齐才意识到自己的悲痛之情也深深触动了毛泽东,她尽力抑制自己的哭声,转而安慰毛泽东。 此后,毛泽东对刘思齐格外关心,他不仅关注她的情感恢复,还时常鼓励她重新组织家庭生活。尽管毛泽东多次建议刘思齐再婚,但刘思齐始终无法释怀,她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迟这一决定。毛泽东甚至还特别指示李娜和邵华关照刘思齐,帮助她走出心理阴影。 毛岸英的逝世对刘思齐打击巨大,她在扫墓归来后,深陷于对亡夫的哀思之中,不久便因悲痛过度而身染重病。此时的刘思齐选择去苏联学习,意在转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寻求心理上的缓解。 毛泽东对此表示支持,认为这是一种摆脱悲痛、寻求新生的好方法。然而,苏联的寒冷气候和异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不适合她,频繁的疾病让她不得不考虑结束留学生涯,回国继续学习。 1956年,刘思齐进入北京大学俄语系学习,这一转变为她提供了更加稳定和适应的学术环境。毛泽东对刘思齐的关怀始终未减,即便在忙碌的庐山会议期间,他也设法抽时间写信给刘思齐,表达自己的关切。这封信成为了刘思齐心中的一剂安慰。 1961年,毛泽东关注刘思齐的婚事也显示了他对儿媳幸福的深切期望。虽然前两次介绍的对象未能成功牵手,但这并没有阻止毛泽东继续为她寻觅合适的人选。 最终,经由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院长刘震的推荐,刘思齐与杨茂之相识。杨茂之的正直和诚实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刘思齐也在与杨茂之交往过程中感受到了彼此的契合。 1962年,刘思齐和杨茂之结为连理,毛泽东则送出300元钱,让刘思齐购买礼物,并宴请亲朋好友,庆祝这场联姻。 参考资料:赵志超著. 《毛泽东一家人》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