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国民党上将孙震带着五百两黄金飞逃台湾,临走时将部队指挥权交给了

小娅说知识 2024-11-21 11:45:43

1949年12月,国民党上将孙震带着五百两黄金飞逃台湾,临走时将部队指挥权交给了侄子孙元良。孙元良召见手下开会,叫嚣说:“打,必须打下去。” 1949年冬,川鄂边区,寒意深重。解放军步步紧逼,国民党残余势力已显颓势。就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国民党将领孙震却做出了一个决定:携带500两黄金登上飞机,飞往台湾。 在此前的几十年中他曾多次身陷危局,却从未像此刻般无力。 他将手中的指挥权交给了侄子孙元良,然后带着家眷离开。 孙震的离开被视为一种弃局之举,但他深知自己难以改变大局。此时,解放军已横扫大江南北,川鄂边区的绥靖署也失去了大部分军事意义。选择逃离,是为保存自己和家族的未来。 然而,孙震临走时,是否料到自己信任的侄子会让这场撤退变得更加混乱? 孙元良接过指挥权后,迅速召集十六兵团的高级将领开会。在会上,他气势汹汹地要求全军死守,甚至喊出了“打,必须打下去”的口号。这一声叫嚣掷地有声,却未能掷进人心。与会的将领们大多沉默不语,甚至有人暗自摇头。 实际上,十六兵团内部早已人心涣散。 41军和47军的将领大多是孙震的旧部,与孙元良素无交情,甚至对他的领导能力心存疑虑。何况,当时的局势已然清晰,继续战斗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反对的声音悄然浮现。 其中最为坚定的反对者是曾甦元。他明确表示,硬拼毫无意义,主张向什邡方向撤退,与川鄂绥靖署副主任董宋珩取得联系。这个提议迅速得到其他将领的支持,却遭到孙元良的强烈反对。然而,无论他如何发号施令,反对派的立场并未动摇。 就在此时,川鄂绥靖署的混乱状况更进一步恶化。由于撤退组织不善,不少部队在撤离过程中发生了哗变。223师师长陈瑞鼎挟款潜逃,全师瞬间崩溃;125师374团则在丰都宣布起义,加入了解放军的阵营。这些事件使得绥靖署的力量进一步削弱,也让孙元良的地位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董宋珩则在暗中策动着更大的行动。这位绥靖署副主任与解放军秘密接触,筹划起义。 他深知,绥靖署的士气已至低谷,官兵们对战争的厌倦情绪日益加剧。董宋珩利用自己的威望和个人关系网,与41军和47军的多名高级军官展开了秘密谈判。 这一切的高潮出现在1949年12月25日。 什邡,这座不起眼的小城成为历史转折的见证地。董宋珩率领41军和47军主力部队通电起义。消息传开后,解放军迅速与起义部队接洽,川鄂边区的国民党防线就此崩塌。 听到起义消息后,孙元良如坐针毡。他试图带领直属的第60师赶往什邡,希望通过武力平息起义。然而,当他抵达什邡城外时,却发现城周已是一片戒备森严。起义部队早已做好防备,将他围困在城外。 面对这样的困局,孙元良不得不下令撤回广汉。他的计划彻底失败,昔日的“飞将军”此刻成了孤家寡人。他试图收拢部下转入川西大山坚持抵抗,却遭到了第60师军官的集体反对。他的骄横和顽固最终被现实击碎。 最终,孙元良换上平民装扮,伪装身份逃离四川。几经辗转,他来到香港,随后前往台湾。他的政治生涯就此画上了句号。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将领,因在战场上的一再失败而被蒋介石冷落,至此再无机会东山再起。 反观孙震的命运,他在台湾虽保全了性命,但始终处于蒋介石的边缘圈子中。他的军事生涯早已结束,晚年生活低调简朴。虽然未能回到故乡,但他对家乡成都的怀念却从未停止。他倾尽财力创办的树德中学,成为他留给历史的另一段遗产。 回顾这段历史,孙震与孙元良的选择与结局反映了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与分裂。 而董宋珩的策反和41军、47军的起义,则是解放军政治工作的成功范例。川鄂边区的风云最终归于平静,但这一段充满变数的历史,仍然让人感慨万分。 1949年的冬天注定是一个终结与新生的分界点。历史的洪流之中,每一个决定都如水滴汇聚,推动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曾经的将军与士兵,虽为尘埃,但也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注脚。

0 阅读:976
评论列表
  • 2024-11-21 20:06

    秦汉父亲孙元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