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得太漂亮了。”1933年,钱钟书追求清华才女赵萝蕤,可赵萝蕤根本看不上这个百年一遇的才子,而是喜欢当时一文不名的穷小子,理由更是让人惊讶。 1912年,赵萝蕤出生在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父亲赵紫宸是个有名的神学专家和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有文化的女士。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为赵萝蕤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从7岁起,她就接触了英语和钢琴,并且同一年进入了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开始了正规的西方教育。 在父亲的教导下,她又熟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小小年纪便展现出惊人的语言天赋。 赵萝蕤的学习之路,堪称一路“开挂”。这女孩儿跳级好几次,14岁那年就考进了燕京大学,成绩相当不错。在燕大,她结识了周作人、顾随、冰心等众多著名老师,这使她的文学修养得到了很大提高。 她后来考入了燕大英文系,继续深入学习外国文学。她曾在燕大用英语表演莎士比亚的戏剧《皆大欢喜》,其精彩的演绎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当时赵萝蕤还没满20岁就早早地从燕大毕业了。她顺利进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深造,成为了吴宓教授的弟子。 在清华,她表现得特别出色,各科成绩都很亮眼。值得一提的是,她20岁出头就翻译了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清华园里,才子佳人,数不胜数。其中,就包括后来名震文坛的钱钟书。钱钟书对赵萝蕤的才华和美貌倾慕不已,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起初赵萝蕤对钱钟书并不太感兴趣,她觉得他有些过于小气。 她认为钱钟书的作品缺乏莎士比亚的博大精深和拜伦、雪莱的浪漫奔放,过于沉迷于英国十八世纪文学的冷嘲热讽。 而此时,另一位青年才俊走进了赵萝蕤的生活陈梦家。陈梦家是新月派四大诗人之一,才华横溢,风度翩翩。更重要的是,他长得“太漂亮了”,这深深地吸引了赵萝蕤。 陈梦家出身牧师家庭,曾就读于中央大学法律系,但他对法律并不感兴趣,反而对文学和诗歌情有独钟。 他与赵萝蕤的父亲赵紫宸也颇有渊源,二人一见如故,很快就坠入了爱河。赵紫宸起初并不赞同这门婚事,他觉得陈梦家“不务正业”,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赵萝蕤坚持己见,最后成功打动了父亲。 1936年,赵萝蕤与陈梦家在燕京大学举行了婚礼。抗战爆发后,赵萝蕤跟随陈梦家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 当时赵萝蕤因为联合国大会的规定,丈夫妻子不能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所以她选择了辞去工作,专心在家做家务。 即便环境很艰苦,她仍旧努力读书,还将意大利作家西洛内的反法西斯作品《死了的山村》翻译并出版。 1944年,赵萝蕤和陈梦家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赵萝蕤读完文学硕士,又拿到了哲学博士,还曾在哈佛与诗人艾略特交流过。 1949年初,赵萝蕤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在燕京大学西语系任教,并担任系主任。然而,命运的暴风雨soon来袭。 赵萝蕤一家在20世纪50年代遭遇了那波政治运动的严重冲击。她的父亲赵紫宸和丈夫陈梦家都受到了批判,她也受到了牵连。 1957年,陈梦家被误判为右派,他的妻子赵萝蕤也因此受到牵连,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情况严重时甚至患上了精神分裂。 1966年,“文革”爆发,陈梦家不堪受辱,两次自杀,最终离开了人世。赵萝蕤也受到了残酷的迫害,被剪掉头发,遭到毒打。 赵萝蕤的一生,是才华与命运抗争的一生。她家世背景很好,本人才气出众,感情生活也很美满。 然而,时代的洪流却无情地冲刷着她的生活,让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她一直没放弃学习,对生活也是充满热情。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她也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坚韧和对未来的希望。 赵萝蕤的故事,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命运写照,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她的故事让人对生活、命运和时代有了更多深入的思考。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