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其他因素,毛主席的“毛体”在草书艺术史上应是什么地位?陈立夫曾评价毛主席书法锋芒太露,张大千却惊叹:笔力惊绝,其志伟哉!毛主席的早期信札与墨迹,其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们对传统书法的突破,更在于它们在狂草之外另辟蹊径,自成一家之言。例如,刊登在《民国时期书法》上的《致何香凝信札》,共计32行,以小狼毫精心书写而成,行书笔锋凝练而清劲,犹如折断的钗股般充满力量。 在转折之处,他顺势而为,屈曲转势,未采用提按成弧的常规手法,也避免了生硬的棱角,显得自然而流畅。他巧妙地以侧锋取势,使得整幅作品既潇洒又妍美。笔画安排更是匠心独运,竖长横短,便于行气贯通,整篇文字仿佛有了生命,气息流畅无阻。在挥毫之时,他并不刻意追求每一笔的起止藏露,这种随性而为、率真自然之处,正是大书家兴致所至时的真实写照。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结体以横取势,一反传统左低右高的格局,而呈现为左高右低的欹斜之态,俯仰之间错落有致,生险而又不失和谐,宛如高山流水之上,有盘石稳稳承按。这种新颖独特的结构造型,不仅开创了书法创作的新先例,更展现了书家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创新精神,令人观之耳目一新,心生赞叹。其字体修长,竖划作为主笔,牢牢撑定全字的重心,显得格外醒目。 读者在欣赏时,不仅能感受到那一个个挺筋立骨、焕然一新的壮美形象,更能仿佛置身于潇潇风雨之中,目睹那拔地而起的簇簇新竹,它们摇曳婆娑,却不失挺拔劲健,竹叶淡淡疏疏地缀附其上下左右,更添几分生动与韵味。 毛主席以其浪漫的文化性格,毅然选择了个性鲜明的草书作为自己艺术追求的方向。在书法创作的道路上,他既有着开拓创新的深远意义,又展现了如建国盛举般的蓬勃气象与豪迈情怀。这使得他的书法不仅蕴含着深厚的人格力量,更透露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观赏毛主席的书法,读者无不被其笔走龙蛇、豪放浪漫的笔触所深深折服。毛主席,这位既敢于破坏旧世界,又善于建设新世界的伟大人物,其书法精神大致可概括为四个支撑点:一是永不停歇的创新精神;二是超凡脱俗的高超智慧;三是气势磅礴的豪迈气势;四是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的深厚情怀。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主席深知这一点,他不仅身体力行地弘扬书法艺术,更以书法为媒介,传递民族精神。 1945年,在重庆,毛主席以一首气势恢宏的《沁园春·雪》震撼了整个山城。他亲自用精湛的书法,将这首词抄写在一张“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十六开信笺上,赠予柳亚子。这首词通过书法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播,达到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震撼效果。毛主席的书法,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气势与才华,更表现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深厚底蕴和四万万人民的伟大力量。 在书写过程中,毛主席从不故弄玄虚,也不刻意追求同一个字的多种变化。以《沁园春·长沙》中的“万”字为例,该字在诗中出现了三次,共有五幅不同的手书,但在每一幅手书中,“万”字的写法都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丝毫没有单纯为了变化而变化的意思。 再如《清平乐·六盘山》中仅有的一个“万”字,在“十卷本”中共刊载了6幅手书,其中只有为宁夏同志写的一幅中“万”字的结体较为特殊,这恰恰反映了长征的艰难、悲壮与伟大。在“屈指行程二万”这一句中,上一单元末行的“屈”字写得较大,而“指行程二”几个小字则顺着“汉”字而下,宛如一支队伍在蜿蜒前行。到了“万”字,毛主席更是加大了力度,用正中的垂直线来突出其重要性,与古人的“万”字相比,很容易看出他在书法上的继承与创新之处。 中国传统书法向来注重章法的运用与表现,作品的布局美、和谐美、意境美、气韵美和整体艺术美是历代书家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隋代僧人智果是最早提出章法问题的人之一,他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形象地阐述了章法的奥妙之处:“回展右肩以长舒左足;峻拔一角而潜虚半腹;间合间开、隔仰隔覆;回互留放、交换垂缩;繁则减除、疏当补续;分若抵背而合若对目;孤单必大而重并乃促;以侧映斜而以斜附曲。”毛主席的草书正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崛起的典范,他勇于打破传统书法的条条框框和束缚,跳出了传统的藩篱,为现代草书艺术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当代书法家中,毛主席对于鲁迅和于右任的书法颇为赞赏,同时也喜欢收藏郭沫若和舒同的墨迹。他曾在山东对舒同说:“书法这门艺术啊,要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取诸家之长而创自己之风格。”他多次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深入学习。他说:“我虽然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国外留学过,但我的知识和学问都是在湖南一师打下的基础。”“一个人学问的成就与否,以25岁为界限。你们年轻人要重视写字啊,字要写得好就得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就必须勤加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