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同志曾在1976年10月至1981年6月期间担任中央军委主席一职,虽然是军队的一把手,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华国锋同志在军队的经历并不多,而他有限的军队经历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之之前的抗日战争时期。 华国锋的抗日活动始于他的学生时代,他在各种形式的爱国运动中显现出领导和动员的才能。1934年,当全国掀起抗日浪潮时,华国锋就在家乡交城积极参与了抵制日货的行动。 他不仅自发组织同学们参与,还亲手制作抗日传单,利用复写纸将这些传单在本地古庙会上进行散发,有效利用了当地的文化活动来扩散抗日信息。 1936年,华国锋听闻达尔罕草原百灵庙暴动的消息,这进一步坚定了他的抗日信念。他所在的交城商科职业学校及其师生在中共地下党员的指导下,通过演出戏剧来宣传抗日和筹集抗日资金。 到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华国锋的抗日行动更加积极。他经常前往东关的一家商号,听取最新的战事广播,再将这些重要信息传达给群众和学生,从而激发和维持他们的抗日情绪。 同年10月至11月,随着日军的迅速推进和暴行,交城被迫形成了游击战争的抗日态势。华国锋与他的几位同学决定加入到抗日游击队中,他们不仅参与了武装斗争,也继续进行抗日宣传。 特别是在一次夜间行军中,华国锋发现了敌人诬蔑八路军的标语,他立即用行动纠正了这一不实之言,并亲手在墙上改写和增加了几条激励人心的标语,有效地提升了当地民众的士气和对抗战的信心。 晋西十二月事变后,华国锋被委派回交城县从事地下抗日活动,主要负责群众动员与地方武装组织。1940年,华国锋担任交城县抗日救国团体联合会主任,该组织在他的领导下发展壮大,成为当地抗日活动的核心力量。 华国锋在任期间,为适应抗战需求,推动交城县政治、军事及文化的全面发展。在他的倡议下,1940年以来交城县相继成立了工人救济会、农民救济会及儿童团等群众组织,这些组织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民众的抗日意识和参与度。 1941年末,应战时形势的需要,交城县被分为交东和交西两县,以便更有效地组织和指挥抗日斗争。 华国锋特别重视宣传工作,自1941年起担任中共交城县委宣传部部长。他认为坚实的宣传工作能够有效提升民众的战斗士气及参与度,因此大力推动报纸通讯,确保信息的及时传播和反映地方斗争状态。 在抗战期间,华国锋的文章频繁揭露日军暴行,表扬地方抗日英雄,增强民众对抗日战争的信心和决心。例如,他在报纸上报道了地方民兵与日军作战的详细情况,如民兵成功击退日军的多次企图,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地方生产自给自足,支持抗战。 此外,他还关注文化教育和公共卫生,推动文化娱乐活动和群众卫生运动,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及文化水平。 战后,华国锋继续发挥其在宣传和组织方面的能力,助力交城县战后重建和发展。他对交城县宣传部的建设有重要贡献,使之成为模范宣传部,其培养的通讯团队在晋绥地区享有盛名。 1942年9月,日军侵占了距小娄峰西12.5公里的芝兰扎地区。面对紧迫的军事压力,华国锋组织民兵进行了多项防御措施,如站岗放哨、搜查敌探,并采取了坚壁清野、埋雷设伏等战术以阻击日军。 到了1943年冬季,华国锋在小娄峰地区开始实施减租减息政策,并进行了村政权的改选,这大大提高了当地民众的抗战积极性。同时,他还倡导开展冬季学习,推动群众文化教育和识字活动,增强民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 在文化战线上,华国锋的支持使得小娄峰和睦联坡的民众自发组织成立了剧团,名为小睦剧团。这些剧团最初缺乏足够的表演道具和设备,但在华国锋的帮助下,剧团得到了必要的支援,如铜锣镲等乐器和粮食供应。此外,华国锋还派遣文艺爱好者常驻剧团,协助演出活动。 剧团通过表演如《反“扫荡”》《反迷信》《革命挑菜》等节目,教育和启发了广大观众,弘扬了抗日精神。这些节目不仅娱乐了群众,也提供了战斗教育,尤其是通过《埋爆炸》《妇女学爆炸》等剧目,解除了民众对地雷的恐惧,增强了地雷战的实战能力。 1944年,八路军一个供给处进驻睦联坡,华国锋协调供给处提供更多支持给剧团,包括军装、幕布等。此外,针对当时社会对女性参与公共活动的偏见,华国锋特别指导剧团开展思想工作,鼓励妇女加入演出。 到了1945年,小睦剧团不仅在地区内获得广泛认可,还在晋绥边区的文艺会演中荣获第一名,并被评为“剧运急先锋”。华国锋在《抗战日报》上撰文介绍剧团的经验,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参考资料:李茂盛,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山西通史 人物 当代 下》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