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时代,铁道兵部队的汽车数量令人印象深刻。一个师的规模就拥有五个团,每个团配备有两个汽车连,而师部自身则拥有一个汽车营,包括五个连。 1964年10月23日,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和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独立汽车团正式成立,编号8784部队。该团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后勤运输保障,特别是在铁路建设中运送人员和各类物资。 独立汽车团的历史背景深植于中国三线建设的广泛背景之中。三线建设是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为响应可能的军事威胁而在国内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系列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旨在实现国家的战略平衡和工业内迁。 铁道兵在此期间扮演了核心角色,特别是在成昆线和襄渝线等主要铁路干线的建设中,独立汽车团发挥了其运输和后勤的关键功能。 成昆线的修建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始于1960年代,涵盖了从四川成都至云南昆明的1083公里铁路。在修建成昆线的过程中,独立汽车团不仅运送了大量建材,还保障了工程人员的流动和日常需求。特别是在四川攀枝花段,团队需要在崎岖的山路上完成长距离的物资运输。 独立汽车团不仅在国内重要工程中表现突出,其技术和装备水平也在同期的中国军队中处于领先地位。团里配置了多种类型的汽车,从国产一汽解放CA10型运输车到前苏联克拉斯12吨载重车,以及意大利菲亚特8吨柴油车等,这些车辆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此外,该团还具备维修连和卫生队。 团内的组织结构非常完善,从司令部到各个连队,均设有详细的职责划分。每个连队下设驾驶排、修理排及后勤保障班组。特别是汽车六连,采用24小时三班倒的方式。 1970年7月1日,西昌城内人潮涌动,十万军民齐聚,庆祝成昆铁路全线贯通。一些参与建设的部队悄然离开,转战新的战场襄渝铁路。 铁道兵独立汽车团正是这些转战部队中的一支精锐。他们从成昆线转移到襄渝线,开启了新的征程。在襄渝线建设的第二年,部队代号由8784部队改为89132部队,车牌号也由“亥3”变更为“亥9”。 襄渝铁路全线开工之际,铁道兵在这条战略要线上集结了23.6万兵力,部署了8个师、6个师属团和2个独立团。为了更有效地组织运输任务,独立汽车团团部奉命驻扎在西安市。 其他连队则分别驻扎在安康和湖北地区,贴近服务于施工部队的需要。比如,汽车1连驻扎在湖北省襄樊市,为铁一师提供运输支持;汽车2连驻扎在陕西省石泉县;汽车3连驻扎在陕西省安康恒口镇;汽车4连驻扎在陕西省汉阴县;汽车5连原驻四川省邻水县,1971年5月移防至石泉县池河中学,1974年进驻安康;汽车7连、8连、9连都驻扎在安康汉江边。 在这段时期,铁道兵独立汽车团的运输任务异常繁重。襄渝线中段施工所需的物资大部分需要从西安转运。汽车团的车队日夜奔忙,穿梭于西安与各个施工现场之间。 在崎岖的山路上,大型运输车辆行驶在盘山公路上,场景壮观。每当车队经过,官兵们都会投来注目礼:车辆性能优良,驾驶员技术精湛,整个队伍气势恢宏。 来自四川的汽车团10连司务长胡瑞玉在1965年入伍。在连队驻扎德昌期间,一位大娘经常主动送来新鲜的蔬菜,从不收取分文。胡瑞玉将这些蔬菜按市场价计算,记录在小本子上。等到连队调防时,他将积攒的款项取出,送还给大娘。这故事后来被文工团改编成小舞剧《鱼水情》,在全军演出后获得了嘉奖。 此外,汽车6连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连续五年被评为铁道兵的“四好连队”。1968年11月,连长陈永江代表连队党支部参加了“铁道兵第二次四好连队代表大会”,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1969年9月30日,指导员骈生林再次代表连队党支部参加了“铁道兵第三次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代表大会”,并在会上分享了连队的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