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军事科学院副政委钟期光上将因病瘫痪,他的2个儿子参军无门。2个孩子没有办法,登门求助了粟裕伯伯,引得粟裕伯伯连连落泪,讲:“你们放心,这件事包在我身上,我给你们做担保,送你们去参军。” 钟期光,从小就在传统的私塾接受教育,自幼培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其中学时期,他接触到了新的思潮,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进步思想。1926年,他的政治身份得以明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完成学业后,钟期光没有选择走向更高的学术殿堂,而是决定投身于基础教育,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他不仅在白天教书育人,夜晚还办起夜校,向农民传播先进的思想,引导他们觉醒并参与到农民运动中。他的这一举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1928年,他积极参与了平江起义,之后成为农民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两年后,钟期光调任至红五军,并在长沙战役中担任重要角色。 尽管主力红军北上进行了长征,他选择留守,带领湘鄂赣根据地的军民,在与敌力量悬殊的不利情况下,坚持游击战争达三年之久。在这一时期,他不仅坚持战斗,还注重干部和战士的培养,为后续的抗战和解放战争积累了宝贵的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四军的组建将我党在南方的游击队进行了整编,钟期光被分配到第一支队,主要负责官兵的思想教育。 他的教育方式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强调要将战斗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树立正面的榜样,反对不良作风,并且深入到官兵的日常生活中去进行思想工作,这一策略极大提升了官兵的战斗意志和团队凝聚力。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钟期光在华中军区继续承担着思想教育的重任。他根据战场的具体需求,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方法,特别是对待被俘的敌军士兵,他提出应当通过思想教育转化他们,以补充我军的兵力,这一策略大大缓解了兵力不足的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钟期光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军事教育和研究领域。他负责组建军事学院,不仅注重教育的质量,更加强调科研的重要性,主张通过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推动我军现代化建设。他的这些贡献,最终在1955年被中央以授予他上将军衔的方式予以表彰。 钟期光的家庭同样不凡,其夫人出身于知名家庭,她自小培养了一种坚定的正义感和对不公的深切厌恶。年仅18岁,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温暖的家庭,投身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加入了新四军,成为那个时代众多女性英雄中的一员。 在战争硝烟中,她遇到了同为新四军战士的钟期光,两人志同道合,不久便结为夫妻,从此肩并肩战斗。 钟期光与夫人的婚姻,不仅是个人的结合,也是革命理念的融合。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们共同抚养了六个孩子,这些孩子的名字都有着特殊的含义。 分别是德苏、德浙、德鲁、德东、德沪、德宁,这些名字来源于钟期光夫妇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地区,体现了他们对于革命土地的深情记忆与敬意。 然而,到了1972年,钟期光遭遇了人生的一大逆境:突发脑溢血导致其瘫痪,未能及时接受有效治疗。这位昔日的战斗者的人生轨迹因此被改变。 此后不久,他的家庭再次面临考验,当他的两个儿子带着服务国家的热情申请参军时,却出人意料地遭到了拒绝,这对钟家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钟家的两个儿子未能轻易接受这一决定,他们转而寻求父亲过去的战友帮助。这些人曾与钟期光在战场上肝胆相照,共同经历了无数艰难与危机。然而,面对钟家的请求,大部分人出于对个人前途的考虑,选择了回避,这种态度使钟家倍感失望。 在多次尝试无果且几乎陷入绝望之时,钟家的孩子们想到了粟裕。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最后一线希望,前往粟裕的住处,向他详细诉说了家庭的不幸以及自己的困境。 粟裕听后深受感动,泪水盈眶,他深知钟期光的贡献及其在战场上的表现,坚定地承诺要帮助他们实现参军的愿望。 随后,粟裕决定亲自行动,他首先前往钟家探望瘫痪的钟期光。两位老战友重逢,尽管无言,但彼此的眼泪已经足够表达他们的情感。 粟裕的行动不仅限于探望,他还冒着个人风险,亲自为钟家的两个儿子提供担保,帮助他们成功加入人民海军。除了对儿子们的帮助,粟裕还关照了钟期光的两个女儿,通过自己的关系帮助她们在工厂找到了工作。 参考资料:星火燎原编辑部编. 《解放军将领传第十二集》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