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冲锋的极致有多可怕?德军:100万人一块冲,这谁能顶得住   第二次世界大战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1-07 21:46:52

人海冲锋的极致有多可怕?德军:100万人一块冲,这谁能顶得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两军在东线战场展开激烈冲突,第聂伯河会战是一次关键的军事行动。   从1943年底至1944年初,苏联红军与德国魏马赫在第聂伯河右岸地带展开了持续数月的激烈交战。   在此之前,苏军已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第聂伯河会战中,苏军动用了近240万的兵力,这些兵力主要来自乌克兰四个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   德军则由曼斯坦因将军指挥,主要由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组成,兵力约80万。   双方在这次会战中的总兵力接近320万。   苏联红军在这次会战中采取了积极的攻势策略,收复右岸乌克兰。   苏军的攻势不仅侧重于使用数量上的优势,还强调对重要战略点的集中突破,这一策略对德军构成了巨大的心理和物理压力。   尽管苏军在兵力上占有明显优势,但兵力数量并非战争胜利的唯一决定因素。   在这场会战中,德军虽然兵力较少,但由于长期占据有利地形和深入建设的防御工事,他们在防守时能够发挥出较强的战斗力。   然而,苏军通过灵活运用战术有效地突破了德军的防线。   在这场战斗中,苏联的指挥官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等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们在战术上调整部署。   德军曾经在曼斯坦因的指挥下通过大规模军事行动来阻止苏军的前进,但最终遭到了惨败。   在这场关键的战斗中,德军动用了高达80万的兵力,却在激战中损失了25万人。   这场战斗不仅仅是在人员上的重大损失,更重要的是,德军的士气、凝聚力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苏军在这场战斗中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精心设计的战术安排。   其中,“人海战术”虽然在现代看来可能被认为是一种粗犷的战术,但在当时却显示出了惊人的有效性。   这种战术不仅仅意味着大量的士兵冲锋,更包括了坦克、重炮及空中力量的有力支持,形成了陆空联合的作战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海战术”在当代可能被认为是牺牲巨大,但在苏军的实际运用中,它是建立在严密的组织和指挥之上的。   苏军的战术安排要求指挥官具有高度的指挥能力和快速的决策能力。   苏军的战术并非简单的人员推进,而是一种高度纪律化和计划化的行动,兵力的使用和支持火力的协调都有着严格的计划。   而这种战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代。   在一战期间,多国军队已经开始注意到并尝试实施大规模步兵冲锋的战术,这需要军队有极强的纪律和战术执行力。   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韩信在中国古代也提出在充分发挥指挥能力的前提下,以多胜少,兵力的密集使用可以成为取胜的关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面对德国纳粹的激烈进攻,采取了包括广为人知的“十次斯大林突击”。   在这些突击中,苏军利用其强大的工业产能,配备了大量战机和坦克等先进武器。   特别地,在第聂伯河的会战中,苏联军队通过密集的兵力部署和火力集中,对德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苏军通过多点同时发动攻击,有效地分散了德军的防御焦点。   此策略的核心在于使用士兵数量的优势来推进战线,并通过充当“人墙”来抵挡敌军火力。   苏联在战时的实施中,常常将囚犯或俘虏置于前线。   苏联还设立了督战队,以确保士兵在战场上不退缩。   战后德军俘虏反映,他们对于此次会战的回忆极为痛苦,甚至宁愿忘记曾经参与过这样残酷的战斗。   苏联的无尽的人海冲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这种大规模的人海战术不仅在战场上制造了惊人的士兵伤亡数字,同时也在战略上成功迫使敌军后撤。   苏联在战争中的这种策略选择,部分是基于其特殊的历史与社会条件。   当时苏联面对的是来自德国的全面入侵,苏联动员了广泛的力资源来应对战争的需求。   虽然这种战术在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它也暴露出对人力的过度依赖,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历史学家们指出,这种战术虽有效,但代价极为惨重。   随着战争的持续,苏联逐步增强了后方生产力,减少了对人海战术的依赖。   最终,苏联不仅在人数上占据优势,更通过提高装备水平和战术调整,有效抵御了德军的进攻,逐渐转入反攻。   参考文献:[1]张灿灿.人海战术还是精英策略[J].青年记者,2014(5):95-95

0 阅读: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