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陕西勉县文物管理所正式对定军山下的诸葛亮墓进行科学探测,通过探测仪扫描和洛阳铲钻探,确定诸葛亮墓墓室为传统砖室汉墓,从未被盗掘,保存完好。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留下了宏伟的陵墓,供后人瞻仰缅怀。然而,有一位名垂青史的战略家、政治家,他的墓地却一度成谜。他就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字孔明,世称"武侯"。 众所周知,全国有多处武侯祠,供奉诸葛亮的牌位。但令人不解的是,诸葛亮的墓到底在何方?难道他的墓也像武侯祠那样,遍布各地吗?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35万大军驻扎在祁山,面对的是司马懿率领的40万魏军。在这场北伐的关键战役中,诸葛亮再次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智慧和对地形的深刻理解。他发现渭河以南的上方谷地势低洼,入口狭窄,适合作为伏击敌军的理想之地。于是,他策划了一场精心设计的陷阱。 诸葛亮命令士兵在谷中藏匿干柴、硫磺和火药等易燃物品,并在两侧高山上设伏。大将魏延负责诱导司马懿进攻。当魏军踏入上方谷后,巨大的声响和落石堵住了谷口,火把点燃,熊熊大火瞬间吞噬了整个谷地。司马懿见势不妙,抱着两个儿子悲痛欲绝,试图逃离。然而,突如其来的狂风大作和倾盆大雨为他提供了逃生的机会,司马懿带领残余部队突围而出。诸葛亮目睹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虑,他深知若不能彻底击败司马懿,蜀汉的未来将充满不确定性。 经过这场战役,诸葛亮体力透支,积劳成疾。虽然他依然坚守在战场上,继续策划北伐,但身体的状况每况愈下。最终,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年仅五十六岁。他的去世,不仅是蜀汉的巨大损失,也标志着北伐战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诸葛亮去世后,他的墓地成为一个历史谜团。根据民间传说,诸葛亮在临终前留下了一个神秘的遗命:让四位忠诚的随从抬着他的木棺南行,直到木棍自行断裂,便确定了他的安葬地点。这四人因为无法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最终在一片茫然中将木棺葬于路旁。返回后,他们被刘禅视为偷懒作弊,将他们处决,确保了诸葛亮的墓地永远无人知晓。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刘禅在反思诸葛亮的重要性后,决定不让他成为草率的牺牲品,而是命人在定军山为他建造了一座庄严的衣冠冢。这座墓地隐匿在群山之间,只有少数人知晓其具体位置。尽管如此,诸葛亮的墓地依然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中,成为后世学者和探险者追寻的目标。 直到1978年,这个谜题才最终揭开。那一年,陕西勉县文物管理所决定对传说中的诸葛亮墓进行考古勘探。考古队来到勉县城西北27公里处的定军山下,开始了紧张的考古工作。 首先,考古队使用先进的探测仪器对墓区进行全面扫描。仪器很快显示,在地下两米多深的地方,有一个呈长方形的空腔,疑似墓室。接着,考古队又使用洛阳铲在墓区四周小心翼翼地钻探。通过钻探取样,他们惊喜地发现墓室是由青砖砌成的,构造与汉代墓葬一致。种种迹象表明,这里埋葬的很可能就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最关键的是,考古发现墓室完好无损,没有任何被盗掘的痕迹。那么,墓主到底是谁呢?通过与史书记载和相关线索比对,考古专家最终确认,这座墓就是诸葛亮的安息之地。 考古队撤离后,当地文物部门立即着手修复墓园。他们先是小心翼翼地在墓顶覆土,然后在墓前平整出一片空地,播撒兰草籽。待到兰草长起,墓前绿意盎然。最后,工人们还在墓前修建了一道八卦形的护栏。自此,诸葛亮墓在沉寂了1700多年后,重现于世人面前。 不过令人好奇的是,既然这里是诸葛亮的墓,为何在考古发掘之前,地面竟没有任何标志?这就不得不提到明朝时陕西按察使赵建的考察。 1549年,赵建奉命到勉县视察。他听闻当地有诸葛亮墓的传说,便寻到定军山下察看。但让他失望的是,放眼望去,只有一片荒地,并无墓冢的迹象。 正当赵建一筹莫展时,他忽然发现四周的古树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分布状态。仔细辨认之下,赵建惊讶地发现,这些参天的古柏和古桂树正形成一个八卦阵的布局,而八卦阵的中心区域,正是一块空地。 赵建灵机一动,判断诸葛亮墓极有可能就在这片空地之下。于是,他命人在这里立了一块碑,上书"汉丞相诸葛亮武侯之墓",以志纪念。同时,赵建还下令在墓前修建祭祀的享殿等建筑。 诸葛亮墓经历了千百年风霜,沉寂了千百年。但通过20世纪考古发掘,以及历史上文人墨客的记述,我们终于确定了诸葛亮墓的位置,解开了困扰后人多年的谜团。在勉县定军山下,武侯长眠于此,英灵永驻。先贤之风,山高水长,千古留芳。 如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不远万里来到定军山下,瞻仰诸葛亮墓,聆听他的事迹,感悟他的精神。墓前的那副对联:"身后有铜驼巍峨,头上无青天掩映;地下有金鳞贯日,眼前无白草萋萋。"既是对诸葛亮的赞颂,更是对他精神的礼赞。
假消息吧,1978年哪有时间去搞这个?
图片上是宋岳云木。
从前线运回成都,刘婵哭丧送葬,再再运回定军山安葬?
两米几深,不用盗墓贼,普通民工挖一天也能挖到[抠鼻][抠鼻][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