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惜了,陈赓这“大礼包”不该送! 解放战争初期,陈赓仗打得有多好?主席不仅号召全军向他学习,还在三路齐发挺进中原的大战略中,让陈谢兵团并肩刘邓与陈粟两支大军。 级别虽低,军事才能却不逊刘粟的陈赓,自然也不负众望,率部从山西渡河南下后势不可挡,所向无敌的同时,还缴获了16门105毫米榴弹炮和12门野炮。这什么感念?国军五大主力之首整74师,也不过12门105毫米榴弹炮,而一年后淮海战役时,包括陈赓部队在内的整个中野都难望项背。 既如此,就凭这些大杀器,陈谢兵团战斗力还不上一个大台阶呀,尤攻城拔寨时。那以后就这样良性循环下去,打胜仗与大杀器交替“成长”,再有卓越军事才华加身,陈赓越来越战神,谁说不可能呢? 但遗憾的是,重炮在手还没捂热呢,陈赓考虑到山区作战,又要“豫西牵牛”跟对手兜圈子,携带不便,影响机动,很快就把它们分成两个“大礼包”送人了:一个给了协同作战的华野陈唐兵团,另一个送回晋冀鲁豫军区,只保留较易携带的山炮与迫击炮。 结果?随着对手越来越强,战争强度越来越大,陈谢兵团火力不足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沙场表现自然也就大打折扣。这么说吧,跟陈唐兵团联手后逐渐沦为“配角”,攻洛阳时资历浅的陈士榘反过来指挥他,继而直到淮海战役时,一年多没咋出彩,多少都跟缺少大杀器有关吧。打仗“气”要有,“钢”也不能少呀。 不过说到这儿,新问题又随之而来,这“大礼包”真就一定要送人吗?乍看是,细瞅不对呀,人家陈唐兵团从山东转战来的,现在又处同样环境,按理说更不方便携带才是,咋就对大杀器多多益善呢?莫非陈赓们对其重要性还是认识不够?反正不管咋说吧,这一送,对陈赓来说,留下的更多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