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才子苏轼新婚夜写“洞房诗”表喜悦,写下一句诗句展露独特情感,至今成佳话。 话说那是公元1054年,苏轼年仅19岁,刚刚考上进士不久,意气风发,满怀才情。 年少得志的苏轼不仅才情无双,更是一位多情少年。 他与王弗的婚事,不仅是他人生中的喜事,也给这位才子留下了千古佳话。 在洞房花烛夜,苏轼深情地望着新娘王弗,忍不住拿起笔来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洞房诗”。 据说当时王弗还颇为害羞,不知如何应对眼前这位才华横溢又多情的丈夫。 她轻轻低声问道:“郎君,何以如此?”苏轼却只是一笑,随手写下一句:“夜雨剪剪,烛光摇曳,人儿娇羞,情意绵绵。” 虽然不是正式发表的诗句,但是却表现了当时苏轼的情感和洞房里的柔情蜜意。 新婚之夜的诗作可能没有传世,但后来的《南乡子》便成了不少人津津乐道的爱情诗篇。 正如《南乡子》中所写,“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 情到浓时,诗句自然流淌而出,充满了年轻苏轼对婚姻、对爱人的美好向往。 苏轼与王弗的婚姻虽说是父母之命,但苏轼对这位妻子情深意笃,不是简单的世俗婚姻。 他们的结合不仅仅出于家庭安排,更是在共同的才情和彼此理解中逐渐萌发了深厚的感情。 苏轼常常写诗以表白自己的爱意,“洞房诗”也不过是其中一部分。 王弗是个温柔又通达的女子,虽然没有苏轼的文采,但她性情淡雅,善于体贴人意,尤其在他郁郁不得志时,始终陪伴左右,成了他心灵的慰藉。 成婚之后,苏轼仍旧埋头于诗书,王弗则在一旁安静地陪伴,为他烧茶研墨,悉心照顾着他的日常。 这样的夫妻生活俭朴而温馨,据苏轼的朋友记录,他曾不止一次在席间向友人赞扬王弗的温婉贤淑。 公元1065年,苏轼的母亲去世,为了尽孝,夫妻二人回到眉山老家守丧三年。 这三年对苏轼来说,是充满思念和忧郁的时光,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三年如同一日,愿得妻伴于身侧。” 王弗始终守候在他的身旁,不离不弃。 这段甜美的婚姻并未持续太久。 公元1065年,在苏轼的守丧期结束不久,年仅27岁的王弗不幸去世。 苏轼悲痛不已,多年后还在诗中怀念亡妻,写下了那句凄婉动人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首词描绘了他对王弗难以忘怀的深情,虽已过去十年,依然心痛如初。 朋友们曾劝他“人已离去,切莫再伤怀。” 可苏轼只是摇头:“如若情可断,何谓深情?”他甚至把自己心爱的花园命名为“浣花溪”,据说“浣花”是他对妻子名字的别称。 每当友人问起,他总会用一贯的豁达微笑回答:“她虽离去,却留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