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徐海东说自己长时间没有参加军事指挥,没有资格评军衔,然而,毛主席却说

麒阁天下事 2024-10-31 18:41:38

1955年,徐海东说自己长时间没有参加军事指挥,没有资格评军衔,然而,毛主席却说:“徐海东不但要评大将,而且大将里面要排第二,仅次于粟裕”。 (来源:七一网:徐海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你可能听说过徐海东的大名,也可能只是略有耳闻。 但你是否真正了解这位开国大将,在中国革命的洪流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他不仅仅是“雪中送炭”的慷慨捐助者,更是革命道路上的“造血机器”,一位低调的将领,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稳住了中国革命的大局。 中国革命当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长征路途漫长,中央红军人数急剧减少,从初始的八万人不到,到最终只能剩下不足万人。 湘江之战,几乎打光了家底。 到达陕北时,仅剩的红1、红3军团也撤销了番号,整编为陕甘支队。 这支疲惫之师,急需休养生息,更急需补充力量。 陕北那边,革命之路可不太顺利呢。 红26、红27军创建的根据地,正遭受国民党军队的猛烈围剿,岌岌可危。 中央红军最后的希望,就寄托在这片风雨飘摇的土地上。 就在这危急关头,一支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的红军队伍,历经艰辛,率先抵达陕北。 这支队伍,就是红25军,他们的到来,为陕北革命注入了新的活力。 红25军,这支只有3000多人的队伍,在徐海东的带领下,从河南罗山出发,历经10个月的艰苦转战,最终到达陕北。 另外,他们把长征之行变成了一次建设革命根据地的行动。 他们一边前行,一边在鄂豫陕地区建立了新的根据地,同时也壮大队伍,还组建了多支游击队。 这支钢铁般的队伍,为中央红军的到来,创造了立足之地。 红25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组建了红15军团。 这支新生的力量,在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等人的领导下,迅速成长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劳山、榆林桥等战役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陕甘苏区,为中央红军的到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更重要的是,徐海东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政治抉择。 作为张国焘的老部下,他完全可以选择跟随张国焘南下,但徐海东坚定地选择了支持党中央。 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徐海东的这一决定,对于党中央在陕北站稳脚跟,具有非凡的意义。 他更大的功绩,在于帮助中央红军“造血”,重建了红一方面军,为中国革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军抵达陕北后,把红一军团的番号重新领回来了,但这只是第一步,尚未完成重振军队的目标。 要重建红一方面军,需要更多的力量。 当年,在中国各地,红军的队伍里,实力最牛的要算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了。 张国焘之所以敢于违抗中央命令,南下另立中央,就是仗着自己兵多将广。 在这样的背景下,徐海东的政治立场显得尤为重要。 他非常支持党中央,主动帮助重建红一方面军。 新生的红一方面军,集结了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和陕北苏区的红军力量,让党中央更强大,更有底气了。 徐海东当年在政治上很有影响力。 作为红15军团的军事统帅,他的态度对于党中央能否顺利立足陕北至关重要。 他旗帜鲜明地支持党中央,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摇摆,这对于稳定军心、凝聚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红15军团,红一方面军的重建也可能遥遥无期。 甚至,连后来的八路军115师由哪支部队改编,都将成为一个未知数。 由此可见,徐海东的贡献,对于中国革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同蝴蝶效应般,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徐海东的伟大,不只是战场上的功绩和政治智慧,更重要的是他那高尚的品德和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 他从小生活困苦,做过很多年的窑工,对普通百姓的辛酸很了解。 他毕生忠诚于共产党,也始终为党、人民和革命事业而奋斗。 他带着红28军在鄂豫边的大别山,即使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十倍兵力,依然展现了非凡的指挥才能,带领士兵们顽强地作战。 葛藤山战斗,他巧妙地运用战术,以少胜多,活捉敌师长,打出了红军的威风。 长征途中,他主动让贤,推荐程子华担任军长,自己甘居副职,体现了共产党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他带领着八路军115师344旅,在平型关大捷这样重大战役中立下了军功,为抗击日军做出了巨大贡献。 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仍然心系抗战,指挥部队取得了周家岗战斗的胜利,展现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徐海东的人生,充满了革命的热血,战斗的征程,挥洒着对国家无私的奉献。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真的很让人敬佩。 他默默无闻地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功绩永远将被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他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他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

0 阅读:65

评论列表

ROC

ROC

5
2024-11-05 06:55

对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及中国革命贡献巨大!人品忠厚老实,政治立场坚定,军事本领过硬。

麒阁天下事

麒阁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