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战役中,连长受伤,女护士正准备施救,一日军冲过来将连长砍死,女护士顺手捡起一块大石头砸向日军的头部。她将日本军的头用石头砸碎,并将日军给砸死了,但是她没有注意到被后背穿过的弹射中,当场昏迷。 这名女护士叫刘守玫,出生于1920年,湖南汉寿县的新兴乡,原本在长沙周南女中读书,享受着和平年代简单的学习生活。她的班上曾有向警予、杨开慧、丁玲等革命人士的身影,那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时代。 可随着国难当头,为了响应祖国的号召,她选择了参军,在这条拯救国家的道路上,迎来了她短暂而辉煌的青春。 1937年,她加入了丁玲所带领的女学生卫生队,前往上海参加淞沪战役。当时的战斗异常惨烈,很多优秀的女兵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经过整编后,刘守玫所在的卫生队被调往50师,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台儿庄战役。她心中明白,这不是一场寻常的战斗,许多人或许不会再有机会回到家乡。 战斗开始后,刘守玫所在的连队被日军偷袭,形势严峻。她看到连长受了重伤,心中焦急,立刻准备施救。然而,就在她靠近连长的瞬间,一名日军突然冲了过来,连长当场被砍死。 怒火中烧的刘守玫毫不犹豫,抓起一块大石头狠狠砸向那个敌军,直到将他砸死,然而,正当她沉浸在复仇的快感中时,却没有注意到背后飞来的子弹。 不幸的是,刘守玫中弹倒下了,鲜血染红了她的衣裙。在奄奄一息的情况下,她被迅速送到了陈塘村的伤兵所,等待着救治。 等她再一次意识到时,发现身处于陈塘村的伤兵所,身体的剧痛令她难以动弹。她挣扎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一张照片和几块大洋。这些是她唯一想完成的愿望。 “请帮我寄给我的父母,不要让他们悲伤……”她的声音微弱,却浸透了对亲人的深沉思念。周围的人无法完全理解她的苦楚,但一位陈家的老奶奶却被这个年轻女兵的事迹深深感动,答应了她的请求。 可惜的是当时战地医疗条件极其恶劣,刘守玫失血过多,最终不幸牺牲,年仅18岁。她应该是在青春的年纪里学习琴棋书画的少女,却因为国难选择了从军,成为了无名英雄。 在刘守玫的坟头,陈家老奶奶为她插上了一根柳条以作标记,她每年都去祭拜,心中怀着对这位女兵的敬仰和愧疚。这位老奶奶虽然没有能力找到她的亲人,但她不曾放弃,一直希望能完成刘守玫的遗愿。 然而,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陈家老奶奶还没有来得及将信寄出去,就被卷入了逃难生涯。为了保住那封信,她把它藏在箱子的底下,期盼着总有一天能寄出。 然而在逃难归来之后,她发现信纸已经受潮变得模糊不清,字迹晦涩难辨,她当时也不知道女兵的名字,使得女兵成为了一位无名英雄,现在她身上仅有的能证明该女兵身份的也就这一张照片。 幸好老奶奶看过那封信,她凭借记忆想起了信的内容,大致是:女儿瞒着父母离家参军,身死他乡,望父母不要悲伤。将银元和照片寄回,以弥补父母的养育之恩。 但是老奶奶已想不出地址,更想不起女兵的名字,导致这位女兵的遗愿一直没有完成。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刘守玫的身份成了悬案。她的牺牲虽是伟大,却因没有被亲人知晓而显得如此孤独。在陈家老奶奶心中,她始终是一个无名的女英雄。 老奶奶非常愧疚,每年都会在她的坟头烧纸,以表达自己的敬意与歉意。直到老奶奶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才将这一责任交给了自己的孙子。 孙子铭记着奶奶的嘱托,除了每年烧纸外,他也不断寻找女兵的家人,希望能完成她的遗愿。然而,时间在流逝,寻亲之路漫长而艰难。 直到2004年,孙子终于决定通过报刊和网络的力量来寻找刘守玫的亲人。 历经八年的努力,终于有一位来自湖南汉寿县乡村的网友联系上了刘家的后人,并确认了她的真实名字——刘守玫。这个名字不仅代表着一个女孩的青春,更是一个无数家庭悲伤与骄傲的象征。 不久,刘家的亲人赶往陈塘村,接回了她的遗骸,并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将其安葬在湖南革命烈士陵园。 随着遗骸的归乡,刘守玫的身世也逐渐被揭开。她的事迹不仅感动了曾照顾她的陈家老奶奶,也启发了无数后来者去思考那些为国捐躯而无悔奉献的女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历史如何变迁,那些为国捐躯的,无畏无惧的女性,都是值得我们铭记的英雄。 刘守玫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她是千万个在风雨中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命运挑战的女性的缩影。她们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历史更为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更加坚定。 至今,刘守玫的故事仍在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而她的遗愿在时光的流转中,最终找到了归宿。让我们珍视这样的历史,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些英雄,铭记他们的伟大与牺牲。 #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