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势力主要在洛阳,李建成在长安有绝对优势。李渊想调和他俩,同意李二到洛阳割据。李大不同意分裂,要在长安动手,所以李大表现的很从容轻敌。李二被迫动手,快刀斩乱麻,玄武门外边建成的人更多,何成叛变关门后进不来。 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位皇子,争夺皇位的当天,他们原本计划前往皇宫朝见父王李渊,却意外发现宫门口守卫森严,他们立刻转身逃向东宫和齐王府。 李世民在得知兄弟二人可能的动向后,他迅速调动手下兵马,追击至临湖殿。 在追逐中,李元吉首先对李世民射出三箭,均未命中。 反应迅速的李世民随即回击,射箭致李建成当场身亡。 而李元吉在尝试对李世民发动最后的攻击时,尉迟恭及其部下赶到,将其斩于马下。 作为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原本稳坐太子之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凭借其在南北战场上的杰出表现,声望日益高涨。 在这种背景下,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 李建成虽然在史书中被描绘为较为软弱的人物,但实际上他在政治上并非无能。 他在后宫的稳固及政务上的处理有一定的政治能力。 然而,相比之下,李世民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更加突出。 事变之后,李渊在震惊之余,无奈之中立即决定立李世民为太子。 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 李渊的经历同样令人注目。 李渊于617年在晋阳起兵。 这一年,李渊防备刘武周与突厥南下的威胁,委派其子李世民及亲信将领四处募兵。 当时,晋阳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密谋诱杀李渊父子,计划未遂,李渊反先发制人,将二人处决。 同年七月,李渊带领三万大军南下,公然起兵,直指关中。 李世民与兄长李建成共同协助父亲,在沿途攻克多个重要地点,其中包括霍邑和河东。 到了617年十一月,李渊军队成功攻入长安。 618年,李渊正式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而李建成则被立为皇太子。 李元吉封为齐王。 621年,十月,李渊颁布诏令,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此外还赋予他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的职务,并特许天策府可自行设立官属,其位在诸王公之上。 李世民开设了文学馆,吸引了四方的学者和谋士,其中包括杜如晦、房玄龄等人。 这些人才后来被称为“十八学士”,成为李世民咨询和决策的智囊团。 此外,李世民在长安以外地区,特别是洛阳,积极建立自己的势力基地。 洛阳的地理位置极具战略价值,通过派遣温大雅、张亮等亲信在洛阳建立联系并招募人才,李世民成功地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在此期间,李世民不仅得到了如尉迟敬德、程知节、秦琼等一批忠诚的将领的支持,还获得了如陈叔达、长孙无忌等朝堂上重要官员的认同。 尽管李建成作为太子,拥有法理和道统上的优势,但面对李世民不断扩大的势力和影响力。 李建成的策略是加强自己的政治联盟,围绕自己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团队,包括魏徵、王圭、韦挺等谋士和薛万彻等将领。 同时,李建成的亲弟弟李元吉,虽然比李世民和李建成实力要弱,但也有自己的野心。 他先是支持李建成,但内心中也有夺取太子之位的渴望。 李元吉更倾向于使用更为直接的手段来排除李世民。 李建成在父亲的支持下,尝试通过各种手段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他试图拉拢李世民麾下的重要将领如尉迟敬德和段志玄,但都未能成功。 此外,李建成还通过上奏李渊,成功将李世民的重要谋士房玄龄、杜如晦以及武将程知节等人外放任职。 与此同时,李世民在其支持者的劝说下,考虑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 他的犹豫主要是出于对父亲李渊的尊重。 突厥的入侵为李建成提供了一个机会,他推荐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统领北征军事,李渊也同意了这一提议。 李元吉此举更是为了从李世民手中接管军权。 情势紧迫之下,李世民的行动也开始加快。 李世民获知李建成和李元吉计划在其离京期间对其进行袭击的消息后,决定先发制人。 他通过密使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联系,布置了精心的计划。 李世民准确地射中了李建成,致其当场身亡。 李元吉也被杀。 玄武门之变的余波令李渊震惊。 在得知自己三个儿子中仅剩李世民一人生还后,他感到深深的悲痛。 李世民则在此期间进入东宫和齐王府,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全部诛杀。 李世民的统治时期他扩展疆土,对东突厥、薛延陀等进行了军事征讨,并成功征服高昌、龟兹等地,甚至重创了高句丽。 李世民实行薄赋尚俭。 大唐迎来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然而,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在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去世。 参考文献:[1]卞孝萱.《唐太宗入冥记》与“玄武门之变”[J].敦煌学辑刊,200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