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怎么成为五常之耻的?西方联手给中国做的高端局,把英国玩废了。 英国曾经是全球工业的代名词,这个日不落帝国一度凭借蒸汽和机械力量改写了人类历史。 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下,英国不仅引领了生产方式的转变,还在钢铁、煤炭等领域留下了辉煌的工业遗产。 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开始走上“去工业化”之路,决意从传统制造业向金融和服务业转型。 短期内,这一策略确实带动了英国经济的迅速增长,金融和房地产业也在全球资本的推动下展现出无限生机。 但这一转型并未带来根本性改变,反而让英国的工业基础逐渐被掏空,钢铁等传统产业迅速萎缩。 在这场转型中,美国的角色至关重要。 作为英国的盟友和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自由贸易为全球市场铺路,并带领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顺势跟随,不仅削减了制造业的支持和补贴,也将发展重心逐渐转向金融服务。 美英经济合作的背后,表面看起来似乎两国“各取所需”,但长期来看却逐渐拉开了双方的差距。 伦敦金融业的繁荣掩盖了实体经济的日渐衰退,金融和服务业的壮大伴随着制造业的凋敝,最终让钢铁业成为了这场“去工业化”浪潮中最典型的受害者。 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经济政策,不断为新兴市场国家设定“高端规则”,以此遏制这些国家在工业领域的发展。 英国,作为西方阵营的成员,自然也深陷其中,承担着“市场”的角色,却无力在制造业中站稳脚跟。 美英的经济合作表面上站在全球化的“高端规则”之列,实际上英国的工业基础逐渐被削弱,长期依赖服务业的结果导致其工业活力不断下滑。 相比之下,美国依托技术和市场优势,继续推动“去工业化”进程,使得英国最终在制造业逐步边缘化,难以在国际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 然而,全球化进程中也有一匹“黑马”——中国。 凭借快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突破了原本被设定的壁垒,不仅打破了西方“高端规则”对制造业的限制,更在全球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中国的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其制造规模,也让高附加值的技术产品得以在全球市场立足。 而英国则因政策的摇摆和迟疑,未能在这一转型的关键时刻及时调整策略,反而在环保压力下苦苦挣扎,钢铁产业进一步走向衰退。 全球“碳中和”趋势的兴起为英国产业转型带来了新的挑战。 以环保为名的减排政策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推行,尤其对钢铁业等高污染行业的冲击尤为明显。 然而,英国在实施减排措施时,并未找到合适的技术解决方案,这让其钢铁行业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而中国则在这一环保议题上另辟蹊径,通过绿色科技的创新不仅满足了减排需求,也推动了产业的全面升级。 自2016年签署《巴黎气候协定》以来,中国在二氧化碳减排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并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取得突破,成为全球绿色经济的重要力量。 英国在环保政策上的步伐相对缓慢,而其钢铁产业在应对环保压力时显得举步维艰,愈发难以与其他国家竞争。 尽管近年来英国推出了《投资2035:英国的现代工业战略》,希望振兴制造业、重塑钢铁和高端制造产业,但在缺乏长期资金和技术积累的情况下,短期内很难扭转局面。 过去数十年的去工业化过程让英国制造业难以恢复元气,金融业积累的经济效应未能有效转化为制造业的资源支撑; 而中国通过绿色能源和技术创新的推动,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如今,英国在重建制造业的路上面临重重困难,找不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制造业的根基愈发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