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后,她的“大红人”李莲英却选择了告老还乡,曾从皇宫里带走七大箱财宝,死后墓里却没有分毫,他的宝贝究竟去哪儿了? (来源:北京日报;大太监李连英,是“连”不是“莲”!) 李连英,原名李进喜,1848年出生于直隶河间府大城县。 他家境贫寒,上有父母,下有兄弟姐妹,吃了上顿没下顿。 为了活下去,7岁的李进喜被父亲送进了紫禁城,成为一名太监。 入宫后的李进喜,被安排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打杂。 他做事机灵勤快,很快学会了梳头的手艺。 当时,宫里的太监大多粗手笨脚,李进喜却心灵手巧,梳得一手好头,深得宫女们的喜爱。 因为梳头手艺出众,李进喜被推荐到慈禧太后身边当差。 慈禧见他机灵,便赐名“连英”。 从此,李进喜便以“李连英”的名字,开启了他在权力中心长达52年的宦官生涯。 李连英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巅峰。他深谙宫廷生存之道,做事小心谨慎,从不越雷池半步。 他善于察言观色,对慈禧太后的喜好了如指掌,总能变着法子哄慈禧开心,深得慈禧的信任和宠爱。 李连英不仅是慈禧的贴身太监,更是她的心腹。 他参与了慈禧发动的“辛酉政变”,为慈禧传递密信,立下汗马功劳。 在慈禧与光绪帝的权力斗争中,李连英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慈禧太后掌控朝政的得力助手。 随着慈禧太后的权力日益稳固,李连英的官位也水涨船高,从四品花翎总管,一路升迁至二品顶戴花翎总管。 清朝祖制,太监最高官阶为四品。慈禧太后为李连英破例,足见其在慈禧心中的地位。 李连英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从不恃宠而骄,反而更加谨慎小心,对慈禧太后更是忠心耿耿。 李连英并非第一个获得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他的前任安德海也曾权倾朝野,最终却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安德海恃宠而骄,贪赃枉法,甚至干预朝政,最终触怒了慈禧太后,被以“违背祖制,擅离职守”的罪名处死。 安德海的死给李连英敲响了警钟,他深知自己虽然深得慈禧太后宠信,但终究只是一个奴才,一旦失去了慈禧太后的庇护,自己也将难逃一死。 因此,李连英在为人处世方面更加小心谨慎,从不做出格的事情,这也是他能够在慈禧太后身边服侍多年而没有被杀的原因。 李连英的一生,见证了大清王朝从“同治中兴”到甲午战败,再到八国联军入侵的衰落历程。 他亲身经历了“戊戌变法”的失败,目睹了光绪皇帝的悲剧命运,也感受到了来自西方列强的巨大压力。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西逃。 李连英作为慈禧太后的心腹,自然也跟随左右。 一路上,他尽心尽力地伺候着慈禧太后,为她遮风挡雨,甚至不惜以身犯险,保护慈禧太后的安全。 这段经历,也让李连英深刻地认识到了大清王朝的衰败和西方列强的强大。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去世。 李连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他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到头了,便主动向隆裕太后请求告老还乡。 李连英离开皇宫时,带走了他多年积攒的巨额财富,据说装满了七大箱子。 这些财富,有的是慈禧太后的赏赐,有的是他利用权势敛聚而来的。 对于这些来路不明的财富,李连英并没有带进棺材,而是在他死后,被隆裕太后全部充入了国库。 离开皇宫后的李连英深居简出,过着平静的晚年生活。 1911年,李连英病逝于北京的家中,享年64岁。 他死后,被葬在北京海淀区的恩济庄,墓地规模宏大,可见其生前的权势。 然而,李连英的墓地在1966年被毁,如今只剩下一座荒坟。 关于李连英的名字,一直存在着争议。 一些史料记载他的名字是“李连英”,而另一些史料则记载他的名字是“李莲英”。 根据现存的一些文物和史料记载,李连英在世时,他的名字确实是“连英”,并非“莲英”。 例如,在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光绪年间的《护国寺题名碑》碑文拓片上,人名为首的大字是“长春宫二品顶戴花翎总管李连英”。 这块碑是李连英被慈禧任命为二品总管后,亲自审定并刻制的,名字不会错。 此外,李连英墓地的墓志碑拓片上,也明确记载他的名字是“连英”。 至于为什么后来会出现“李莲英”的说法,目前尚无定论。 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莲”字比“连”字更加女性化,人们为了突出李连英作为太监的身份,便将他的名字改成了“李莲英”。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莲”字比“连”字更加好听,人们为了美化李连英的形象,便将他的名字改成了“李莲英”。 对于李连英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他是一个奸臣,是导致大清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 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忠臣,他对慈禧太后忠心耿耿,为大清王朝尽心尽力。 然而,历史是复杂的,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李连英作为一个太监,他的命运从他被净身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决定了。 他没有选择的权利,他只能服从命运的安排,在夹缝中求生存。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后,她的“大红人”李莲英却选择了告老还乡,曾从皇宫里带走
麒阁天下事
2024-10-25 16:09:08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