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19世纪初,伊朗遭到英国和俄国的势力瓜分,只留下一个

文山聊武器 2024-10-23 19:20:16

伊朗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19世纪初,伊朗遭到英国和俄国的势力瓜分,只留下一个缓冲区域独立存在。一战后,尽管英军撤出,英国仍旧在幕后支持波斯哥萨克骑兵旅指挥官巴列维,帮助他于同年通过政变建立巴列维王朝,巩固了英国在伊朗的石油利益。 二战期间,伊朗虽宣称中立,实则向纳粹德国提供石油。这一行为引发盟军的强烈反应,英苏联军迅速介入,推翻了巴列维,并扶持其子上位,使伊朗政府倾向西方。巴列维的子嗣留美背景深厚,亲西情绪浓重,伊朗的石油资源几乎完全掌握在英国手中。 1951年,伊朗领导人摩萨台试图将石油收归国有,但在英美的干涉下不久被推翻,巴列维二世重掌权柄。 伊朗此后成为了坚定的亲美国家,经济上依赖美国的支持进行了广泛的农业和工业改革。1963年,伊朗实行了被称为“白色革命”的系列改革,极大促进了国家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然而,国家的财富并未普及至民间,贫富差距悬殊。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下的政权推翻了巴列维。 新政权由霍梅尼领导,他作为伊斯兰革命的精神领袖,重塑了国家的外交政策,强调宗教信仰的重要性,尤其是什叶派伊斯兰教的原则。这种转变导致了与美国的关系迅速恶化,尤其是在1980年代。 伊朗不仅拒绝承认美国在中东的利益,还积极支持区域内的什叶派革命运动,如叙利亚的阿萨德政权、黎巴嫩的真主党和也门的胡塞武装。这些运动几乎都受到伊朗的影响或支持,表明伊朗意图在中东地区扩大其影响力,挑战美国的地区霸权。 在1980年代,伊朗刚刚政权更替时,面对了巨大的内外挑战。此时的伊拉克在萨达姆·侯赛因的领导下,借美国支持之势,发动了对伊朗的战争。 战争使得伊朗国力严重受损,民众生活困苦,对美国的不满和敌意急剧上升。1988年,伊朗报复美国,炸毁美军舰艇,引发美国对伊朗的军事打击,进一步恶化了双边关系。 此后,虽有伊朗领导人哈塔米尝试通过和平谈判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但内外压力和美国对伊朗的强硬政策使得这一努力最终失败。 哈塔米因内部压力巨大而宣布下台,伊朗新的领导层也不敢轻言改善与美国的关系。这种矛盾的积累至今仍未得到解决,成为美伊关系中的长期死结。 中国与伊朗两国之间的关系渊源深远,可追溯至古代文明时期。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其副使首次拜访了安息,这一地区即是现代的伊朗,标志着两国交流的开端。此后,汉武帝时期的这一外交使命,不仅为两国商贸往来铺平了道路,也催生了文化交流。 随着时间推移,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期间,中国与伊朗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的汉文化和西域的文化互为影响,期间伊朗的历史文献中,中国人被誉为“掌握知识的民族”。 然而,到了唐宋时代,双方的友好基础开始逐渐削弱,双方都遭遇了各自的国内困境。进入近代,政治经济的多重压力让这种联系暂时中断。 在抗议霸权主义的共同目标驱动下,中国与伊朗的关系逐步恢复,虽然之前存在一些摩擦和偏见,如伊朗在抗美援朝期间的反华言论,但中国一直持开放态度,希望通过寻求共同点来促进合作。 两国关系的转折点发生在1971年,伊朗与中国正式建交,标志着双方关系的正式恢复。此后,两国高层领导频繁会晤,达成了多项深度合作协议。尤其是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下,伊朗得以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改善国民经济和生活水平。 然而,伊朗与美国的关系恶化,特别是在美国发动页岩气革命期间,全球石油价格下跌,伊朗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在这个时期,中国成为了伊朗的重要合作伙伴和石油的稳定购买者,帮助伊朗度过了经济困难。 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对伊朗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制裁,这使得中伊关系变得尤为重要。两国的合作不仅限于石油贸易,还包括了多个经济和技术领域,显示了双方关系的紧密程度。 伊朗的战略位置对中国尤为重要,位于中东和波斯湾的核心地带,东临亚洲腹地,西达欧洲心脏,这一地理优势让其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20世纪中叶以来,伊朗因与美国的紧张关系遭受多轮经济制裁,这对其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中国在此时期与伊朗保持稳定的石油贸易关系,不仅帮助伊朗缓解了经济困难,也确保了中国石油供应的稳定。此外,中国企业参与伊朗石油天然气领域的项目不断深化,显示了双方在能源合作方面的紧密与高效。 然而,这种关系并非没有挑战。伊朗的国际地位和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使得其与世界大国的关系复杂多变。中国在与伊朗的互动中始终保持一种务实的态度,旨在通过合作带来双赢的结果,而避免深陷地区冲突。 参考资料: 冀开运,蔺焕萍著. 二十世纪伊朗史 现代伊朗研究[M]. 2002

0 阅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