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鸟被判10年”的闫啸天已经出狱一年多了,法官王顺亮始终认为,自己没有判错。其

笔杆子说 2024-10-17 00:35:14

“掏鸟被判10年”的闫啸天已经出狱一年多了,法官王顺亮始终认为,自己没有判错。其实,祸害和叛卖国家保护动物确实是犯法的。法官按照依法判案,没有错。但这件事情始终是民众讨论的话题热点,这是为什么? (信源:维基百科《大学生掏鸟案》) 2023年,一个曾经的“网红”大学生,刑满释放。他叫闫啸天,一个与“掏鸟”、十年牢狱生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名字。十年过去,他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懂无知的青年,而公众对他的关注,也从最初的愤怒、不解,逐渐转向理性思考。这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时间回溯到2023年5月。闫啸天走出监狱大门,迎接他的是全新的生活。他积极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公益活动,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经历。他表达了对过去的悔恨,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坚定决心。公众的反应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同情或指责,更多的是对事件本身的反思,以及对生态保护的关注。 再往前追溯到2014年夏天,在河南某个村庄,刚上大一的闫啸天和朋友王某一起“掏鸟窝”。这本是许多农村孩子童年常见的“游戏”,然而,这次“游戏”却改变了闫啸天的人生轨迹。他们捕猎了16只燕隼幼鸟,并进行售卖。这一举动,最终导致闫啸天被判十年半有期徒刑,王某也被判十年。 是什么让一次看似普通的“掏鸟”行为,演变成如此严重的法律后果?答案在于:这些被捕猎的鸟类并非普通鸟类,而是燕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濒临灭绝。而闫啸天也并非一时兴起,他是个“捕鸟高手”,经常在鸟类论坛上买卖珍稀鸟类,甚至购买了凤头鹰。童年的农村生活背景,也许让掏鸟行为在他看来稀松平常,但法律意识的缺失,最终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闫啸天案并非简单的个案,它折射出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从法律、生态、社会意识等多个维度进行反思。 从法律视角来看,闫啸天案的判决依据是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捕猎、买卖野生动物的规定。根据当时的法律,非法猎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数量达到十只以上,就构成了情节特别严重,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闫啸天案的判决,正是以案释法,旨在强化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意识,警示众人:法律面前,没有“应该”,只有“必须”。 从生态视角来看,燕隼作为濒危物种,其生态价值不容忽视。每一个物种的存在,都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闫啸天案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不仅仅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从社会意识视角来看,闫啸天案推动了公众法律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从“不知者无罪”到“人人有责”,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以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必要性。这十年,是公众生态意识觉醒的十年,也是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视的十年。 闫啸天案的十年,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十年。这十年间,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首先,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例如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与实施,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更坚实的法律保障。其次,公众参与度不断提升,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涌现,志愿者队伍壮大,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力量。最后,从政府到民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 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让更多人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效震慑。此外,还要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机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闫啸天案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敬畏自然,守护生态,从我做起。保护野生动物,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人切实行动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共进,积极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行动中来,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