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来袭!财政政策今年打出“组合拳”,增量或主打民生

新浪财经 2024-10-12 09:47:43

财政政策落地情况如何?

图/IC

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如何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

10月12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将再度聚焦这一问题。

早在9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称,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同时,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这一会议明确强调,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切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

实际上,今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并打出“组合拳”激发消费潜能,促进了经济增长。其中,年初拟发行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陆续落地。

财政政策如何适度加力?

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下达

财政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这也定调了全年的财政政策走向。

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为17.39万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约2.46万亿元,同比增长9.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14.93万亿元,同比增长0.3%。对比同期约14.78万亿元、同比下降2.6%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而言,财政支出实现了强保障。

此外,年初拟发行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陆续落地,根据财政部门安排,今年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有20年、30年和50年三种,发行次数分别为7次、12次和3次,均为按半年付息,发行时间集中在5月中旬至11月中旬,首期发行时间为5月17日。

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目前7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已经全部下达,用于“两重”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和“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经全部下达到项目和地方,目前正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

债券落地进度如何?

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率达90%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约3.09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券为5133亿元,专项债券约为2.58万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在10月8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用于项目建设的3.12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目前到9月底统计已经发行2.83万亿元,发行率为90%,项目开工率为85%;去年四季度增发的用于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1万亿元国债,所有项目到今年6月底已经全部开工,目前已经完成投资7700亿元。

在适度加力的基础上,财政政策也在提质增效,主要是优化财政管理,加强政策协同,提升财政政策质效。

根据官方信息,针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目前发改委、财政部正在按照部署抓紧研究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和比例,研究开展项目审核自主权试点,实施续建项目“绿色通道”等,尽快出台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管理的新举措。

此外,相关部门还将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主要通过在线监测、实地督导、现场核查等方式加强项目的调度,督促指导地方、部门组织实施好各类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拉动经济还有哪些“大招”?

机构对增量财政规模分歧较大,民生成公认投向

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我国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多项货币政策已落地,财政政策后续的规模和发力方向备受关注。

在规模上,兴业证券研报认为,在基准情境下,预计增量财政规模约2万亿元,与两本账所需资金相近;在乐观情境下,增量财政规模为4.5万亿元。其建议,可以通过政府支持机构发债,如建立国家住房银行等模式来筹集资金,在提升支出力度的同时避免政府杠杆率过快上升。

瑞银则认为,更为合理的预期是短期内财政新增1.5万亿-2万亿元的支持。2025年,在已有基准预测的基础上,广义财政政策支持可能再加码2万亿-3万亿元用以稳增长。

在投向上,民生是公认的重要方向。兴业证券研报认为,可增发国债支持转移支付与民生保障,除了“两重”建设等现有投向外,潜在投向包括支持中低收入群体,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兜底作用;通过财政补贴对低收入等困难群体加大补贴力度,增发一次性补贴规模;中长期来看,为了提升生育率,缓解多孩家庭的收支压力,可以对二孩及以上家庭提供补贴等。

华创证券研报也认为,对二孩及以上家庭、失业大学生、农村老人等群体的增量补贴,值得期待,广义补贴范畴可涵盖托育、养老、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量级上倾向于细水长流。“近期已出现两个信号:一是9月25日,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财政部联合部署向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二是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健全生育保障、普惠托育、就业扶持等支持体系,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潘亦纯编辑王进雨校对刘军

3 阅读: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