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我在内蒙古游历,曾经专门寻找了赵北长城,导航把我带到了目的地,赵北

第一人称讲地理 2024-10-10 14:59:11

2022年8月我在内蒙古游历,曾经专门寻找了赵北长城,导航把我带到了目的地,赵北长城遗址已不可见,倒是赵武灵王的青铜塑像屹立于狼山的一处山头上,威风凛凛,一手持矛一手持盾,目视远方,让人想起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雄才大略与远见卓识。回来后我仔细阅读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的相关内容,有以下认识: 一、非常自信——愚者所笑,贤者察焉 赵武灵王在西征到黄河,北伐到大漠中的无穷时,向大臣肥义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让百姓穿短衣胡服,学骑马与射箭。他自信地说:“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意思是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是可以理解我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这样做。因为他有远大的理想,那就是一定要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赵武灵王带头改穿胡服。 二、不徇私情——家听于亲,国听于君 人都有惯性,自然赵武灵王的改革主张受到一些士人的反对,也包括他的叔父公子成(公子成称疾不朝),于是赵武灵王便派人劝说:“家听于亲,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己也。”意思是说家事一般听从父母,国政一定要服从国君,现在我向人民宣传改革主张改穿服装,而叔父您不带头,我怕天下人会认为我徇私情假改革。 三、思路清楚——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 赵武灵王作为一国之主,治国思路是非常清楚的,他在劝说他的叔父时说:“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有一定思路和章法,其总的原则是以有利于人民为根本;办理政事有一定规矩,但执行命令是最重要的。潜意识是说我的胡服骑射的改革是利于赵国人民的,方向和措施都是正确的,不执行就是不爱赵国。 当他的叔父提出很多理由以后,他反驳说“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意思是说宣传道德要先针对卑贱的下层,而推行法令必须从贵族近臣做起。显然他的思路是非常清楚的。 四、地理学家——变服骑射,备四境之难 赵国东北同东胡相接,北面同匈奴相邻,西北又同林胡和楼烦接壤,这些游牧部族经常以骑兵侵扰赵国,破坏赵国边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还有一点就是中山国正好楔在赵国的中央地带,阻隔了赵国四个重镇——代郡、邯郸、上党郡与旧都晋阳之间的交通。况且赵国的北部是以游牧文明为主、南部是农耕文明为主,本来就存在严重的分裂趋势,中山国横亘中央,使偏居南端邯郸的赵国中央对全国的控制更加不力。因此他“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意思是说我决心改变服装,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国之仇。 五、开拓创新——古今异利,远近异用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重在军事改革,最后实际上也涉及到了政治改革,自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反对,而赵武灵王给予有力的驳斥,体现出了他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比如他的叔父公子成认为不该“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赵文认为“衣服有常,礼之制也”;赵造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俗而动”。赵武灵王驳斥此等谬论后提出:“理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当赵国攻取了原阳后,把它改为“骑邑”,用来训练骑兵,大臣牛赞又反对,观点是“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赵雍驳斥道“古今异利,远近异用”,“今重甲修兵不可以逾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给与了这些旧势力旧思想有力的回击,使得胡服骑射的正确改革措施得以贯彻,最后使得赵过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0 阅读:18
第一人称讲地理

第一人称讲地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