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不起了!江苏南京,一女子利用天气预报,分析出哪些飞机会有延误,她用不同的身份信

傻瓜叫阿哥 2024-10-09 23:02:26

赔不起了!江苏南京,一女子利用天气预报,分析出哪些飞机会有延误,她用不同的身份信息,大量购买航班延误险,4年的时间,共计买了900次,获得赔偿金近300万元,保险公司报警,女子被捕:凭本事赚来的,凭什么说我是诈骗? (内容来自:光明日报)

林静被航空公司裁员,她忍着眼泪,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当她回到自己的出租屋里,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

她一直从事着航空服务,对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她对业务十分熟练,格外的珍惜这份工作。

可是因为一些原因,航空公司制定了裁员的名单,她也不幸成为了名单上的一员。

失业后的林静,在家里休息了几天,她心情低落,好像从云端跌落到了谷底。

她十分迷茫,四处投递简历,却屡屡碰壁,根本没有公司给她回应。

一天,林静在家中闲来无事,翻看着以前的航空工作手册,无意间看到了关于飞机延误信息及保险理赔的章节。

这些熟悉的内容突然触动了她的神经,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的脑海中悄然滋生。

在航空公司工作期间,一些航班会因为天气原因,出现延误,乘客们烦躁不安,林静常常需要向他们耐心的解释。

她注意到,许多乘客在购买机票时,会顺便购买航空延误险,这样一来,一旦航班因天气等原因延误,乘客便能获得一笔不小的赔付金。

当时的她从未想到过自己还会失业,而今她想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十分的感慨。

于是她灵机一动,自己如今失业在家,那点赔偿金很快就会花完,何不利用自己对飞机延误险的了解,获取一些保险金来应对困境?

飞机延误险的理赔流程简单,只要是飞机延误达到一定时间,就能获得相应的赔偿。

而且,由于航空业的特殊性,航班延误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时有发生。

林静越想越觉得可行,她想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先试一单。

购买一份保费需要40元钱,延误1小时就会得到400元,而有些短途的机票价格,甚至连400元都不到。

林静利用之前在航空公司工作的身份,先行打听了航班的信息,于是她果断下单买了一张机票和延误险。

果不其然,计划完美,林静很快就得到了一笔延误险。

林静大获全胜,心里无比的高兴,这是一个生财之道,还不用上班看人脸色。

于是她说干就干,连续找机会下单买延误险,她又觉得只靠自己,难以发财,于是她联系了亲朋好友,编造了各种理由,骗取了他们的身份信息。

亲友们不知林静失业,一直以为她是光鲜亮丽,短时间内,她就集齐了20多个身份证信息。

每次购买时,她只用四,五个身份信息,每一张都买30~40份延误险不等。

一旦发现飞机不会延误,她立刻退票,减少自己的损失,如果延误成功,她就会立刻向保险公司索赔。

她搜集了每一趟航班的信息,哪些航班延误率最高,她都做了记录分析,再加上现在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极高,她成功的获取了一笔又笔高额赔偿金。

她熟悉理赔的流程,也知道怎么操作,才能把理赔金顺利无误的打到自己的账户上去。

从2015年开始,一直到2019年,她一共操作了900次,获得了将近300万的理赔金。

林静赚的盂满钵满,时常感叹这可比上班来钱容易。

可是到了2020年4月27日这天,保险公司报警,声称自己公司遇到了保险诈骗。

公司提供了林静的信息,警方发现,林静为首,有20多人在保险公司多次申请了航空延误保险。

警方迅速查到了林静的信息,在4月29号这天,警方将林静抓捕,并已强制刑事拘留。

林静的住所里有大量的笔记,包括对各个航班的信息分析,以及账本,一笔笔记的十分的清晰。

她获取的金额令人咂舌,最大一笔是用了5个人的身份信息,获得了10万元赔付金。

证据确凿,在警方的审讯之下,林静却认为,这是她的本事,凭本事吃饭,怎么能说是诈骗那?

警方认为,林静骗取亲朋好友的身份信息,捏造不存在的保险人,其骗取的保险金已经达到保险诈骗罪的金额标准。

那么,这件事在法律上是怎么认定的呢?

林静使用大量身份证信息,虚构被保险人信息,购买航班延误险,获取巨额保险赔付金。

《刑法》第198条规定,保险诈骗罪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以使自己或者第三者获取保险金为目的,采取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林静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

由于林静的行为涉及保险领域,且数额较大,因此构成保险诈骗罪。

保险诈骗罪是诈骗罪的一种特殊形式,专门用于打击保险领域的诈骗行为。

林静通过虚构保险主体、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保险金,且数额巨大,已经触犯了刑法。

因此,她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