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回乡探亲,偶遇一老乡,便搭车回家,两人一路相谈甚欢,

野玫瑰幻想历史 2024-10-06 15:30:56

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回乡探亲,偶遇一老乡,便搭车回家,两人一路相谈甚欢,老乡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 1953年,咱们中国刚从抗美援朝那场大戏里喘口气,整个国家跟个刚大扫除完的屋子似的,啥都得重新来过。那时候啊,英雄儿女们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为了国家的脸面和老百姓的安稳日子,那是真豁出去了,家都不要了,脑袋说砍就砍,血说流就流。人家老先生说了:“人早晚都得走,关键得留个好名声。”这不,就是这些看着不起眼,实则牛气冲天的战士们,拿自个儿的血和肉,给历史写了本大书。 到了春天,万物都跟复活了似的,绿油油的,看着就喜庆。但您瞅瞅这地界儿,底下还藏着多少家因为打仗给搅和散了的。士兵们为了守国门,几年都不带回家的,家里头的那个想啊,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越飞越远。老百姓有句糙话:“树想静风偏吹,儿子想孝顺爹娘却等不到。”这话听着就让人心里不是滋味。那时候,只要是个当兵的能回家,那就是全村的盼头,比过年还热闹。1953年早春,志愿军师长王扶之终于踩着轻快的步伐,踏上了回老家的路。乡间小路跟迷宫似的,拐来拐去,春风一吹,嘿,啥都开始冒泡儿了,整个世界都活泛了。王扶之心里头那个舒坦啊,跟刚出炉的馒头似的,热乎乎的,就盼着早点儿见着家里那帮子人。 巧了嘛这不是,半道上他撞见了个老熟人,俩人一合计,干脆搭个伴儿走。马车慢悠悠晃着,俩人话匣子也就这么打开了。这位老乡,一脸岁月的痕迹,跟核桃皮似的,但那双眼睛,透着股子既盼着好事儿又藏着愁的滋味儿,王扶之瞅着心里头就犯嘀咕。 老乡聊起了自家小子,王硕,十二岁就跑去当兵了,小屁孩儿一个,勇敢得跟豹子似的。末了,还拜托王扶之帮忙打听打听这孩子的近况,看能不能捎带点好消息回去。一听到这名儿,王扶之心头那小鹿“噌”地一下就撞上了树。他瞪圆了眼珠子,上下打量着赶车的老大爷,心想:这皱纹底下,是不是藏着小时候天天见的那张脸?大爷被盯得直发毛,手不自觉地往自个儿脸上招呼,还嘀咕呢:“这娃,看得我心发慌,生怕是我提的要求太那啥。” 王扶之听着大爷的话,心里头暖洋洋的,跟冬日里晒了半天的棉袄似的。眼眶子不争气地热了,往事一股脑儿地往外冒。他喉咙一紧,挤出了那句差点儿就忘在脑后的台词:“爹!王硕回来啦!您那不孝子回窝了!” 大爷一听,整个人都懵了,跟听天书似的。他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个一身正气的军官,竟是自己魂牵梦绕的儿子。王扶之嗖地一下跳下车,三步并作两步奔过去,把大爷搂得紧紧的,眼泪跟开了闸似的往外淌。俩人就这么抱一块儿哭,好像要把这些年错过的眼泪都给补上。王扶之,又叫王硕,1923年蹦跶到个普通农家小院。他一来,村里正饿肚子呢,多张脸就多张嘴,可爸妈愣是把他当宝,省吃俭用也得让他肚子圆滚滚。 五岁那年,妈因病去了天堂,留下他和老爸两眼泪汪汪。老爸肩上的担子更沉了,家里气氛沉得能拧出水。没办法,老爸忍痛割爱,把小王硕寄养到乡下亲戚家,自己跑外地讨生活去了。小王硕呢,一到晚上就对着星星数绵羊,心里想着远方的老爸是不是也在数他。 在亲戚家,王硕的小日子开始了。早上跟着小侄子小侄女们起床,扫地喂鸡啥都干,小手小脚忙个不停,懂事得让人心疼。一到下午,他就成了孩子王,带着一群小屁孩儿在田野里撒欢,河边捉鱼,乐得跟啥似的,虽然日子清苦,但笑声不断。老爸在外头闯荡,那日子简直比跑马拉松还累,工地间来回窜,挣的每一分钱都得拿命拼。可人家愣是每月准时寄钱回家,为啥?就为小王硕能继续啃书本,别小看了这书本,那年头,能上学就跟吃燕窝一样金贵。 老王拼尽全力,愣是给王硕整了个大新闻——进了村里那旮旯的私塾。这私塾啊,小是小,可算是乡村里的一股清流了。王硕每天扛着个土得掉渣的书包,穿过田埂子,去那儿听老先生摇头晃脑念古文。虽说那些个诗词歌赋听着跟念经似的,王硕愣是一声不吭,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这是跳出农门的独木桥。

0 阅读:3771
评论列表
  • 2024-10-09 10:50

    致敬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老英雄老将军

  • 2024-10-09 17:05

    致敬最可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