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黄百韬到底败给了谁? 淮海战役打响前,国军上下只有黄百韬准确预判出自家

白梦评过去 2024-09-27 10:52:41

「淮海」黄百韬到底败给了谁? 淮海战役打响前,国军上下只有黄百韬准确预判出自家第七兵团,将是华野首要打击目标,遂向上级请示,欲兵撤徐州。同时,他又建议效仿"拿破仑团式集中法",把华东战场分散的部队集中于徐州周围,握紧拳头,进行决战。 虽说那时国败共赢大势已定,但华东战场真照黄百韬所言,把邱清泉、黄百韬、孙元良与李弥四个兵团集结一处,尤前两个还是顶级的,这等实力起码能多抵抗一段时间,不像实战中那么脆败吧。 何况粟裕们正在准备的淮海战役,就是靶向第七兵团的,国军真来这么一手,无形中等于撤掉了靶子,粟裕想打也没目标了。既如此,黄之策不失为妙招。 可哪曾想,他的建议,1948年10月下旬提的,11月4日才批下来,5日徐州会议上国军统帅部正式敲定,并令黄百韬兵团6日从新安镇(今江苏新沂境内)回撤徐州,您瞧耽误了多少宝贵时间。 好在粟裕定于11月8日发动淮海战役,黄百韬撤军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但就在这时,国军统帅部出幺蛾子了,竟让第七兵团原地等待从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境内)西撤的第44军,然后结伴而行,结果又耽搁了一天多时间,直到7日凌晨才得以动身。 而这期间,密切关注战局的粟裕,6日晚提前打响了外围战斗,但他并不知黄百韬西撤计划,8日主攻新安镇目标不变。至于具体安排,按照《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大体如下: ⑴苏北兵团2纵与12纵,及中野11纵,直插新安镇以东;⑵4纵、8纵与苏北兵团11纵,进入新安镇以西,并阻击李弥兵团东援;⑶1纵、6纵、9纵、鲁中南纵队与特纵大部,则直奔新安镇,围歼黄百韬兵团主力;⑷两广纵队与3纵,在中野配合下,从西、南两个方向威逼徐州;⑸山东兵团7纵、10纵与13纵,沿津浦路东侧南下,吸引邱清泉与李弥两兵团北进,或停滞于徐州附近。 就这样,当华野主力11月8日赶到新安镇时,发现黄百韬兵团已然西撤,并开始过运河了。粟裕遂迅速调整部署,重新展开围歼战,但毕竟迟了一天,正常情况下,很难来得及。 可就在这时,黄百韬兵团自己出问题了,原来他们未在运河上提前架桥,导致十万(或八万)人马只能使用一座原有的铁架桥;再有,过河时组织混乱,军民相杂,严重迟缓了进度。另外,直插新安镇以西的华野三个纵队,先头部队也追了上来,给予了猛烈的炮火"相送"。 结果内外因素下,原定8日中午过河的黄百韬兵团,不仅第63军等部队(后在河东被灭)未过,期间还损失了近万人马,而大部队也是午夜才过完河,9日汇聚到了距离徐州只有50公里的碾庄。 下一步?对黄百韬兵团来讲,虽然形势越来越危机,但华野主力还未追过来,而前面又是一马平川,没啥大山河流阻挡,不出意外,依然有望撤回徐州,可国军没意外还叫国军吗? 您看,11月8日,即黄百韬兵团过运河那一天,驻守贾汪地区的国军起义了,华野山东兵团得以从其防区迅速穿过,直插徐州与碾庄间,欲断黄兵团西撤之路。同时,本驻守那儿的李弥兵团,竟奉命西撤保卫徐州去了,黄百韬劝都劝不住。 那这么一进一出,第七兵团西撤之路还不断呀。心急如焚的黄百韬,赶紧召集四个军长开会商讨对策。这时,在后追赶的华野主力尚在西渡运河中,而山东兵团也只有部分人马到达阻击地,合围还没有完全形成。 那七兵团若拼死前冲,仍有望撤到徐州的,而与会人员基本上也都这个态度,唯64军军长刘镇湘反对,一再坚持守碾庄,结果又是一番争论,最后当黄百韬还是决心西撤时,蒋介石命第七兵团原地防御的手令到了,那还说啥呢,遵令而行呗。 就这样,黄百韬们错过了最后的突围机会。11月11日晚,华野合围成功,第七兵团从此走向不归路,而黄百韬也以自杀殉了党国。 那这么一看,黄百韬兵团被围歼,华野将士骁勇善战外,更多还是国军统帅部惹的"祸"吧,您瞧这神助攻,怎一个"牛"字了得!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