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县城跑到大城市打拼的你,在没有成家立业前,每每回到老家,“优秀”的你,在给你介绍相亲对象时,是不是有一种主流群体:“女老师”在等你?[呲牙] 是不是有一种错觉:“女教师成为县域体制内剩女的主体”? 恭喜你,答对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 原因挺简单:县城没那么多这些女老师想要的理想男性,同时她们也不足以证明自己能够被县城一小撮婆罗门群体青睐。 这其实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看: 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尤其是县城人口的虹吸效应愈发夸张,尤其是女人都在用脚投票,但凡有些姿色女人在如今这个自媒体时代,大概率不会甘心于一辈子窝在小县城,这就是我之前在杭州和上海做田野调查时所收集到一些女性对于大城市生存的看法。 在大城市有更多的生活内容、娱乐方式和更大的可能性——陌生人社会下的原子人大可以想干嘛干嘛,这很符合现在去责任化大背景下女性的内在心理需求,实际上如果在老家县城基本就是没有夜生活、出门三步路都是熟人、想玩都不知道去哪里,这其实是很难熬的事情。 结合社交三要素理论:高颜值、流量池、可得性。在大城市天然具备的流量池深度和容易攫取的颜值红利,也是很多女人不愿意回去得重要原因。 诚然,有人在互联网批判大城市的大龄剩女现象,但其实就现在这个结婚率和真实的生育意愿,这些女的也许压根就没考虑过结婚这回事吧,反正过一天爽一天自由一天算一天。 你说一个习惯了自由和各种新鲜事物的女人,会愿意回到县城开始类似前现代的生活吗?我猜很多人并不那么愿意。 所以留在县城、回到县城还当了老师的女人,其实无论是姿色、能力其实并不算最出色的那一批人,很多中西部地区的三支一扶和特岗教师门槛并不高,虽然不能说点击就送有手就行,但是难度相比于一些省会城市公务员岗位考试,还是简单了不知道多少,本身这些人的基础学历和院校就相对普通一些,这也是越南社会非常真实的分层淘汰筛选机制的最直接体现。 而就业压力其实还会导致很多人是在蹲考,尤其是女人作为蹲考群体的主力军,本身隔绝于具体的社会生活,缺乏社会化程度提高的锻炼,一旦考试成功当了老师,每天面对未成年人和言听计从的家长们,更谈不上什么社会化了,所以对于很多事情的认知存在一些偏差,稀里糊涂再耽误耽误时间,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择偶黄金期混过去,心态爆炸了只能归因为国男的问题。 最后说回县城的男性群体,除了少数体制内国企事业编这个圈子,很多男性在体制外的收入相当堪忧,除了少数围绕公权力寻租的婆罗门群体,其他男性都是挣扎着生存。 正所谓族旺回原籍,家贫走四方。能在县城留下来的年轻男人,大多数都是想出去又没能力出去、实在在外面混不下去的居多,有些家里围绕本地政商圈子做生意的哥们除外,这都是极少数一小撮婆罗门群体,这些人的择偶要求你猜到底是什么?大概率还是年轻漂亮听话能提供情绪价值,最好有个正经工作,没有也无所谓,反正结了婚也一样回家生孩子,所以他们大概率也看不上那些勉强当了老师混口饭吃的女人。 这也是这个世界有趣的地方:各种博弈都充斥着信息不对称和资源错配,当人们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会下意识的简单归因为对立群体的问题。 正如同县域女老师这个群体里,大龄未婚者往往不愿意承认是自己颜值不够、情商不高、要求不接地气又性格古怪一样,往往会归咎于国男的不努力不付出和颜值低收入低,双方各执一词喷个不亦乐乎,最后擦擦嘴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问题也往往不能解决也并不会解决——反正都不想委屈自己,那就这样呆着吧。 求仁得仁,倒也无所谓了,就这。
从小县城跑到大城市打拼的你,在没有成家立业前,每每回到老家,“优秀”的你,在给你
赫尔墨斯社会
2024-09-23 10:35:44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