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笔记:十五块的快餐,米饭和汤无限免费,还赠送一瓶水或一筒纸盒饮料   梁东方

东方连话花 2024-09-23 08:53:45

上海笔记:十五块的快餐,米饭和汤无限免费,还赠送一瓶水或一筒纸盒饮料   梁东方 距离长江不远的地方就是道路和田野,就是街道和城市,但是要真正走到江边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允许的。这种情况不是顺着长江向上游走就可以改变的,所以只好离开江边向回走、回到城市里来。 在一片新建的小区中间,在距离有高塔耸立从名字就可以明白其距离长江很近的潮音庵不远的位置上,凌空北路路边有一家快餐店。我经过的时候,正好有一群显然是从工地上赶过来的衣服上带着斑斑点点的灰痕的人,乘着电动车呼啸而至,然后在老板娘出门热情地迎接中,鱼贯而入。 今天几位,还是八个人吗? 今天增加一位,九个人。 我瞥见了这一幕的同时自行车已经从这家快餐店的门口滑了过去,于是就决定掉头回来,放下共享单车,开门走了进去。 刚才进去的几个人正一个挨一个地排着队,以一种近乎簇拥的样子,逐一端了不锈钢的托盘,让站在玻璃柜台里的老板娘在托盘的一个凹槽里放自己选的菜,在另一个凹槽里再放另一个菜,这样的凹槽一共三个。剩下的两个,由自己去盛,一个盛饭,一个放倒了汤的碗。 我问了一下,十五元一位,有荤有素三个菜,米饭自取,汤自取,吃多少都是免费的——这一点对民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还赠送一瓶水或者一瓶纸盒饮料。这些信息没有公示,是一点点从老板娘和收拾碗筷的服务员那里问出来的。这种不公示的粗疏大致上就应该是这种物美价廉的就餐场所的一种必然状态吧,大家好像都默认这一点,要不就是大家都是回头客,早就了然于心了。 这个价格即使在内地城市里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何况是在上海。当然这里是上海的远郊,是环绕上海的一圈远郊区东部的一部分。水泥森林一样的一个个小区还都在建设之中,几乎没有什么居民,只有建筑工人。 前面的九个人有八个人是由领头的扫码交钱,最后一个是自己扫码交钱。最后一个人显然还没有融入这个集体,或者是这个工头的群里还没有他。因为饭钱会从将来的工钱里刨去的。 他们吃饭的时候脸上是带着一种隐在肌肉里的疲惫感的,为了纾解这种疲惫感,有的人就又点一瓶啤酒。所谓点一瓶啤酒,是自己去打开冰箱门取一瓶凉啤酒,再把手机伸到柜台上扫一下。整个过程中,买的和卖的都没有说一个字。默契是熟客的专利,也是一家餐馆逐渐为人接受的标志之一。 一瓶凉啤酒好像在吃饭的时候格外能解乏,因为有了这瓶啤酒,简单填饱肚子的快餐就变成了慢条斯理的酒宴。可以在这有空调的餐厅里慢慢吃,不断地看着窗外和人聊着天地吃,回头审视着自己、站在自己头顶上俯瞰着自己吃。 十五块钱不贵,却是得从每天的汗流浃背的劳动所得中减去的一个数,每一口带着一种不大情愿。尤其那些上了些岁数,一看就是拉家带口的民工,没有菜了还在盛饭,好像是有一种多吃一点争取让下一顿省一点的意思。 一个父亲带着两个孩子来吃饭。姐姐是老大,一个人坐桌子对面,面对抱着小弟弟的父亲、看也不看她一眼的父亲,一脸落寞,一声不吭。那父亲只顾照看怀里的老二,对于对面的老大不闻不问,不嘘寒问暖也不嘱咐多吃点什么,甚至连目光也不落在老大身上,这是看样子只有三四岁的老大变得如此落寞的原因。 旁边另一桌上的两个聋哑人,和一般人一样,喝着酒就“话”多起来,四只手不断地在空中挥舞着,热烈地用手语交流着。这种快餐厅的就餐环境,花钱不多就可以达成坐在饭店里喝酒的人生欢乐,一定是要尽量多坐一会儿的。他们和那些单身进来,点了就吃、吃了就走的人是两个极端。两个极端的人餐厅都欢迎,吃了就走可以马上腾出位置,喝着酒慢慢吃的人则可以烘托人气、营造氛围,让经过的人隔着窗户能看见里面的热闹,吸引可能的下一单。毕竟,快餐厅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人气。 我在上述这两个极端之间,一边吃一边看,吃完了又贪凉,在有空调没有日晒的屋子里多坐了一会儿。重新走进炽热的阳光里手机扫码再次骑上共享单车的时候,车座子照例是滚烫的,不得不先站着骑上一会儿,然后再慢慢尝试着将屁股放到座椅上。 没有想到,这顿看上去很简单的饭,吃完以后居然会有一种很饱很饱的撑胀感。再去寻找可以绕过码头、仓库、工厂和保护区抵达长江的位置,已经不可能了,可以自我安慰一下的是:经过潮音庵这样从名字上就有临江意味的传统建筑区域就算是感受到了江边的意趣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