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傅作义到功德林看望陈长捷,陈长捷激动大喊:“你在北平谈判,让我坚守天津,结果你成了起义将领,我成了战犯,我这辈子都不会原谅你!”
对于傅作义和陈长捷这对老战友来说,谁能想到,曾经并肩作战的两个人,最后会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呢?
陈长捷和傅作义的交情,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当年,两人都在阎锡山麾下效力,一起参加抗日战争。陈长捷更是一位威名赫赫的"常胜将军",屡立战功。然而,好景不长,陈长捷因拒绝执行阎锡山的投敌命令,而被撤职。幸好,傅作义伸出援手,几次三番提拔重用陈长捷,两人的关系也日益深厚。
解放战争的烽烟再起,形势瞬息万变。傅作义为保住北平,从天津抽调兵力,却使陈长捷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陈长捷虽然多次请示,却始终得不到傅作义明确的指示,只能背水一战。最终,天津因兵力不足而沦陷,陈长捷也成了阶下囚。
让陈长捷万万没想到的是,傅作义竟在这关键时刻选择了起义,摇身一变成了新中国的高官。反观自己,却沦为战犯,囚于狱中。昔日的生死之交,却上演了这样的一幕,陈长捷心中的怨恨可想而知。在他看来,傅作义是个两面三刀的小人,为了自保,竟把自己推入火坑。
傅作义对此也是十分愧疚。他多次运作,希望能为陈长捷求得特赦。然而,他对此并不领情,甚至在傅作义来探监时,也故意冷眼相对,让傅作义颇感尴尬。毕竟,从陈长捷的角度看,自己就是他手中的一颗棋子,受了他的大当。
然而,傅作义何尝不是身不由己?当年之所以没有将起义的消息告诉陈长捷,是怕泄密导致功亏一篑。这些苦衷,陈长捷并不知晓。直到多年后,当他终于获得特赦,从狱中走出,才从傅作义的解释中,了解了当年的无奈。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偶然和必然。昔日的生死之交,也难逃聚散离合。但是,当陈长捷释怀前嫌,与傅作义重归于好时,我们看到的是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正如那句话所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傅作义和陈长捷的故事,折射出了战争年代的残酷无情,也映照出和平时期人心的微妙变化。在历史洪流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每个人都在其位、谋其政。
纵观陈长捷的一生,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年轻时,他意气风发,戎马肆意,屡建奇功。到了中年,他历经坎坷,也尝尽世态炎凉。晚年虽获自由,却也饱经沧桑。
而傅作义呢?他是个善于审时度势的人。他曾经勇猛善战,但在关键时刻,他选择了明哲保身。这不能说他懦弱,只能说他看得更远。正因如此,他没有葬身沙场,而是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
两个人,两种命运。有时候,我们很难评判一个人的选择是对是错。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到的风景自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和平的向往,对生命的珍惜。
战争与和平,刚直与权谋,恩怨与情仇……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其实只是人生的两面。傅作义和陈长捷最终冰释前嫌,这也许就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经历过战争的人,最懂得和平的可贵。当硝烟散尽,他们卸下心防,回到了最质朴的人性。
(信源:原文登载于红色文化网 2024-01-16 关于“张秋铿: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记”的报道)
天津战役本来可以不打。傅作义确实对不住天津军队。
死道友不死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