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87年,唐德宗正与群臣庆贺与吐蕃结盟时,一封八百里加急军情送到了大明宫:吐蕃背信弃义,结盟前锋已至。德宗阅罢,身形僵立、面如土色,这封密信犹如晴天霹雳。瞬间劈散了满场欢愉气氛。 追溯之前一年,即786年,吐蕃先是被大唐数路大军重创,后国内又发生大规模雪灾,民不聊生。内忧外患之下,吐蕃为保存实力,遣使求和,意图暂避锋芒。 德宗初时洞若观火,识破其乃吐蕃缓兵之计,本欲严词拒绝。然架不住朝中马燧等重臣力劝,终使德宗动摇,应允和谈。 为示诚意,德宗特命浑瑊为使,率步骑精锐二万余人,远赴清水,与吐蕃共商和盟大计。临行之际,名将李晟忧心忡忡,私下告诫浑瑊,一定要谨慎行事,切勿轻信吐蕃之辞。 然宰相张延赏闻讯,非但不以为意,反诬告李晟阻挠和议,向德宗进谗。 德宗听闻未加详查,反而召见浑瑊,面授机宜,告诉他此行务必要以诚相待,切勿坏了结盟和谈大事。 浑瑊叩拜应允,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与吐蕃商定了结盟具体时间和地点,消息传到德宗耳中,德宗大感欣慰,授权浑瑊做好相关会盟准备。 张延赏趁机大做文章,,于朝堂之上大肆宣扬浑瑊之功,并借机嘲讽李晟。 李晟闻之,摇头苦笑,对心腹坦言:“吾生于西北,熟知吐蕃狡诈。吾之所以反对议和,实乃担心朝廷受其欺骗,蒙羞于天下!” 五月初六,浑瑊一行依约前往会盟之地。然世事难料,半月之后,吐蕃忽改口风,言会盟地点改在原州土梨树,并承诺一旦盟约签订,立即归还盐、夏二州。 德宗不疑有他,速遣快马传令浑瑊地点有变。神策军将领马有麟见状,心生疑虑,上表力陈土梨树地势险恶,恐有伏兵,建议改至平凉川。德宗虽感不安,终是采纳其议,并密令骆元光、韩游环等将率军埋伏,以防不测。 骆元光至平凉川后,见浑瑊大营防御松懈,完全没有丝毫准备。于是对浑瑊说:“原州距此地八十余里,万一有事,恐救援乏力,还请大人允许我把部队调来,与大人一起会合”。浑瑊想起德宗临行前的叮嘱,拒绝了骆元光的提议。 心急如焚的骆元光见劝不动,于是偷偷私自将部队移至其营三十里外,修筑坚寨以策应。同时,韩游环亦遣五百精骑埋伏于侧,准备随时接应。 会盟之日,双方依约而至,各派精锐数千,文职官员亦随行。尚结赞忽又生诡计,提议双方互派骑兵搜查对方营地以示诚意。 浑瑊不察其奸,贸然应允。结果吐蕃骑兵在唐军大营中如入无人之境,而唐军骑兵一到吐蕃大营,立马就被对方扣留,尽陷敌营。 此时浑然不知的浑瑊正与众臣沐浴更衣,准备去参加结盟仪式。突然吐蕃大军骤然而至,战鼓雷动,喊杀声震天。唐军猝不及防,乱作一团,官员纷纷倒于血泊之中。 浑瑊拼死突围,策马狂奔逃回大营,只见大营中一片狼藉,无数士兵倒在血泊之中。 绝望之际,幸得骆元光伏兵接应,阻退敌军,浑瑊方得保全性命。 而此刻的大明宫内,德宗正沉浸在和盟成功的喜悦之中。直至深夜,邠宁节度使韩游环的加急战报如冷水泼面,惊醒了他的美梦。吐蕃背信弃义毁盟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德宗瞬间失去了往日的威严与镇定。 他意识到自己被彻底愚弄了,愤怒与恐惧交织在一起。而后吐蕃大军再度入侵边境得消息,让他甚至萌生了弃城而逃的念头。幸得李晟等忠臣竭力劝阻,方使他勉强稳住心神。 更令德宗愤怒不已的是,那个曾经力主和谈的马燧,置大唐的尊严与利益置于不顾,竟暗中与吐蕃勾结,背叛朝廷。 六月初五,德宗以雷霆手段剥夺了马燧的兵权,以示惩戒。然而,这场由和盟引发的风波却远未平息,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大唐王朝的衰败与危机四伏。
公元787年,唐德宗正与群臣庆贺与吐蕃结盟时,一封八百里加急军情送到了大明宫:吐
弘信趣事
2024-09-16 12:30:33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