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刘邦刚登基称帝,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就神色复杂地找到他说:“儿子,你大封功臣,咱们刘家子弟几乎个个都得了王侯封号,怎么唯独忘了你侄子刘信呢?” 刘邦闻言,心中暗想:“这分明是来讨个爵位的吧!” 刘信是谁呢?他是刘邦的大哥刘伯的长子,也就是刘邦的亲侄子。刘邦称帝后,广封刘家宗亲,二哥刘仲被封为代王,刘仲的儿子刘濞也得封为吴王,五弟刘交则成了楚王,就连刘邦的堂兄弟刘贾都被封为荆王。 然而,唯有大哥刘伯这一脉,并未享受到多少封赏。虽然去世的刘伯被追封为武哀侯,但其他人并未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大嫂对此心有不满,便含泪找到刘太公,做了不少暗示。 刘太公也感到困惑,毕竟刘信是血缘最近的亲戚,而且他在战争中立下了功劳,按理说不该被忽视。 《智囊》一书中记载道,“汉初,韩王信反,信以郎中将击信,功。”在汉初的韩王信之乱中,刘信以郎中将的身份平叛有功。因此,与那些仅凭血缘关系获得封号的刘氏宗亲相比,刘信的封爵更具合理性。 那么,刘邦为何迟迟不愿封刘信呢?《智囊》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刘邦对刘太公解释道:“并非我忘了封他,只是因为他母亲实在让我心生厌恶,所以不愿意封他!” 原来,不是刘邦故意忽视,而是因为大嫂的行为让他耿耿于怀。 事情的缘由要追溯到刘邦尚未起义之前。当时,刘邦整日无所事事,除了嗜酒贪色,没有什么正经的营生,因此他在十里八乡的名声并不怎么好。 虽然刘邦声名狼藉,但他为人其实相当仁厚,“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尽管自己日子过得拮据,却不吝于待人以宽,经常请客吃饭,赠送礼物,表现出极大的慷慨。 大哥刘伯通过勤劳致富,家境不错。每当刘邦囊中羞涩时,他便带着一群朋友到大哥家中蹭吃蹭喝,这让大嫂对他颇为厌恶。 有一次,刘邦又带着朋友前来,大嫂不敢明着赶人,便在盛饭时故意用饭勺刮锅底,发出很大的声音。刘邦的朋友们听到后,以为饭已经没了,纷纷告辞离去。 刘邦原本打算好好招待朋友,结果却闹了个大笑话,颜面尽失。事后,他到厨房一看,锅里竟然还有不少饭。自此,刘邦对大嫂心生怨恨。《智囊》记载道:“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 登基之后,刘邦一想到这件事,心中仍旧不悦,因此大封兄弟宗亲时,唯独忽略了大哥的儿子刘信。 刘太公得知事情原委后,虽然不愿替儿媳妇辩解,但为了刘信,他还是继续说道:“刘信毕竟是你的亲侄子,而且当年的事他也不知情,再说其他人都封了,唯独留下他,影响不太好。” 虽然刘邦心中仍有些不快,但为了给父亲面子,他沉吟片刻后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封他为羹颉侯吧!”刘太公听后,心里暗自得意,虽然他不懂这个封号的含义,但总比没有好。 然而,这“羹颉侯”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唐代大儒颜师古解释说:“颉,音戛,言其母戛羹釜也。”也就是说,这个封号的意思是“饭没了”。这其实是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封号…… 这个故事出自《智囊全集》,读完后,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许多人可能会认为,刘邦心胸狭窄,对多年前的一件小事怀恨在心,甚至在称帝后依然不能释怀,未免有些无赖之嫌。 然而,说刘邦无赖其实是对他的误解。古代有位公子春申君,门下养着三千门客,其中有一位善于学鸡叫的人,春申君不仅不嫌弃,还给予了优厚待遇。后来,他在危急时刻正是凭借这位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才得以逃脱。 《智囊》中有言:“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其大害;智者用其小利,而成其大功。”刘邦拉拢人心绝非为了个人私利。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活路。大嫂看似省下了一顿饭,却可能因此失去了一次珍贵的机会。 富人拉拢人心,可以挥金如土;穷人拉拢人心,往往靠的是一顿饭。大嫂抹了刘邦的面子,导致他心生怨恨。后来刘邦亡命天涯,正是靠那些“狐朋狗友”的照顾,刘家才能安然无恙。这不正说明了刘邦的智慧吗? 故事出自《智囊全集》。在世为人,总会有诸多遗憾,而如何让人生如刘邦一般充满智慧和深度,则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 这里推荐一本明朝鬼才冯梦龙所著的奇书——《智囊全集》。此书涵盖了华夏五千年来的1238个人物和3000个智慧故事,每个故事都引人入胜,妙趣横生发人深省,还有冯梦龙点评,提炼智慧精髓,令人爱不释手。 这套历代名人都极为推崇的国学经典,绝对值得一读!↙↙↙ 智囊 精华烫金珍藏版
刘家天子们有名的小心眼,得罪他们的人,没几个好过的!
没事带一帮人去大哥家里吃饭,没记得感恩,大嫂刮锅响了点,记仇记了一辈子。人性大概就是这样,不要说大哥还立过大功。
卖书的也该读点书吧!鸡鸣狗盗是春申君的门客吗?没文化,少说话[静静吃瓜]
刘邦的大哥大嫂是非常好的了,换成现在门都不给进,还蹭吃蹭喝?还带一帮朋友来蹭吃蹭喝。
大嫂对刘季巳经很够意思了,偶尔发点牢骚和脾气,可以理解!再说她木有王宝钏的慧眼,知季后的发迹,是刘季跟妇人一般见识喽
刘邦心里有本帐,能不动声色忍,但不代表忘记,……故意让人问缘由,让活着她,知道错了世人知,快意恩仇,自己不落坏名,如借吕后刀杀韩信,……
刘邦者,小人也!朱元璋者,小小人也!忘恩负义,世人所不齿!
小人也,侄子难道得罪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