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路过食堂时意外发现今天竟然有红烧肉供应。一

冷紫葉诉说天下事 2024-09-10 11:50:50

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路过食堂时意外发现今天竟然有红烧肉供应。一时嘴馋的他,决定先去食堂吃碗红烧肉再走,却未曾料到,这一碗红烧肉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中华科技的璀璨星河中,有一颗恒星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航天领域:孙家栋。他的人生轨迹,犹如一枚从平凡发射台腾空而起的火箭,最终将中国的旗帜插上了浩瀚星空。 然而,谁能想到,这段惊心动魄的航天传奇,竟始于一碗普通的红烧肉? 1950年的元宵佳节,哈尔滨的寒风依旧凛冽,但哈工大的食堂里却暖意融融。 19岁的孙家栋站在人群中,鼻子微微翕动,捕捉着空气中那一丝难得的肉香。 在这个物资紧缺的年代,能在节日吃上一顿红烧肉,对莘莘学子而言无异于一场及时雨般的慰藉。 "家栋,你不是要回姐姐家过节吗?"室友疑惑地问道。 孙家栋咧嘴一笑,"等吃完红烧肉再走不迟。" 就在这时,一阵骚动传来。校领导突然出现在食堂,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空军正在招募飞行员! 他的思绪瞬间飞回了童年时光,那个总是趴在窗台上,双眼追随着每一只飞鸟的小男孩。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在梦中展翅高飞,在云端翱翔。现在,机会就在眼前。 他看了看厨房方向,又看了看挤满报名学生的桌子。一个声音在他心里呐喊:去吧,这可能是你唯一的机会! 深吸一口气,孙家栋毅然转身,朝报名处跑去。那晚,他没能吃上期待已久的红烧肉,却开启了一段比他想象中更加精彩的人生旅程。 经过一轮又一轮严苛的考核,孙家栋终于如鱼得水,踏上了成为飞行员的征程。 命运的齿轮将他推向了遥远的苏联,在这片陌生而充满机遇的土地上,他不仅掌握了驾驭天空的技艺,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无垠宇宙的大门。 在苏联的日子里,孙家栋废寝忘食地学习着航空知识。然而,真正让他心灵震颤的,是当他第一次透过教学望远镜,窥见了浩瀚星空的神秘面纱。 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玩笑。原本以为会在蓝天翱翔的他,却被分配到了一个全然陌生的领域——导弹研究部门。 然而,面对这个意想不到的挑战,孙家栋的眼中没有退缩,只有坚定。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儿时的一幕:那个因左撇子而被学校拒之门外的小男孩,是如何在家中日复一日地苦练右手写字。他仿佛又看到了自己握着笔,一遍遍地描摹着字帖,直到右手也能流畅地书写。 他清楚地记得,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不仅让他重返校园,还让他练就了令人称奇的左右手同时打乒乓球的绝技。那时的困难,不也是被他一一克服了吗? 在航天泰斗钱学森的精心指导下,孙家栋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奇迹。 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在短短17天内就成功将中国第一枚近程弹道导弹送上蓝天。 这个奇迹,让孙家栋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也让他在航天领域崭露头角。 1967年,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一个划时代的机遇。国家决定研制并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这个关键时刻,航天泰斗钱学森的目光锁定了一个人——孙家栋。钱学森深知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需要一位既有能力又有魄力的人来挑大梁。 经过深思熟虑,他亲自出面,向上级郑重推荐了孙家栋。 当钱学森将这个重任交到孙家栋手中时,仿佛将一把通向太空的钥匙递给了他。 "孙家栋同志,祖国的航天事业就托付给你了。"钱学森语重心长地说,眼神中充满期待和信任。 面对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孙家栋想起了那个因为一碗红烧肉而改变命运的夜晚。如果当时他选择了安逸,现在又怎么可能站在中国航天事业的最前沿? 带着这份决心,孙家栋带领团队日以继夜地工作。他们将实验室当做家,把图纸当做枕头。 终于,在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 这次成功,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此后的40多年里,孙家栋参与设计的卫星数量达到了中国已发射卫星总数的三分之一。 他主持研发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为中国的天气预报系统插上了"千里眼";他领导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让中国在太空中有了自己的"指路明灯"。 年过古稀,孙家栋依然奋战在航天第一线。75岁那年,他挑起重担,为中国的探月工程贡献智慧。84岁时,他还在担任北斗卫星导航工程的总设计师。 2017年,当"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荣誉花落孙家栋肩头时,这位白发苍苍的航天元勋不由得感慨万千。 从那个为了一碗红烧肉而差点错过人生转折的少年,到如今享誉全球的"中国卫星之父",这一路走来,是那么不可思议,又是那么顺理成章。 "如果那天晚上我选择了吃完红烧肉再走,也许现在的我会是个普通的工程师吧。"孙家栋常常这样开玩笑。但他心里明白,正是那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让他踏上了一条通往星辰大海的道路。 参考信源:《孙家栋:这个名字,共和国不会忘记》

0 阅读:130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