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一天,徐向前元帅家里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王树声大将。
老战友再见叙旧,王树声却看中了徐向前家中摆放的两台电视机。
开口就是:“你有两台,我搬一台走”,说完撸起袖子就动手,让徐向前也哭笑不得。
王树声是如何“盯上”这台电视机的?他与徐向前之间又有哪些故事?
两台电视1960年北京的一个普通午后,徐向前元帅的家里却显得格外热闹。
他的老战友、曾经在硝烟战场上出生入死的王树声大将,今天上门来拜访了。
两人平日里因为事务繁忙,已经许久未见。
一进屋,两人就热情地寒暄起来,徐向前亲自泡上一壶浓茶,清香扑鼻,但在王树声眼里,这显然不是他今天来徐家的“重点”。
他一边端起茶杯,随意地聊着家长里短,一边好奇地四处打量徐向前的客厅。
突然,王树声的目光被桌子上的一幕吸引住了,他定睛一看,发现桌上居然并排放着两台黑白电视机。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电视机可是个稀罕物件。
王树声先是微微一愣,随即一笑,他放下手中的茶杯,起身绕到桌子前,仔细端详着这两台电视机,就像是审视战场上的两个“俘虏”。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回头对徐向前说道:
“你这日子过得不错嘛!电视居然还有两台,这让我这‘一台都没有’的人可怎么办?”
语气中透着满满的羡慕和故作夸张的埋怨。
徐向前听罢,笑着摆摆手:“这又不是我贪心买的,有单位发的,也有老同志送的,结果就多了这么一台。”
说着,他不紧不慢地给王树声续上茶,可徐向前低估了王树声的“执行力”。
还没等他继续解释,王树声突然撸起袖子,露出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果断劲儿,快步走到桌边,伸手就抱起了其中一台电视机。
“你有两台,而我家一台都没有,我搬一台走。”王树声一边说,一边故意摇摇手里的电视。
徐向前看到这一幕,愣了一下,实在忍俊不禁。
“你这人哪,怎么跟打仗似的,说抢就抢,也不跟我先打一声招呼!”
他故作责备,但语气里却满是无奈和纵容,面对这个从革命岁月一路走来的老战友,他哪里会真的生气。
可王树声根本不打算给徐向前“反悔”的机会。
他抱着电视机,动作利索得像是从战场撤退的精兵,不等徐向前再说什么,已经快步走向门口。
边走还边回头说道:“这电视机我先带回去,算是提前‘借’的,你放心,我会认真‘履行’手续,绝不会赖账!”
徐向前站在原地,看着王树声那一副洋洋得意的模样,又好气又好笑。
他明明知道对方是故意“胡闹”,却也不忍心拦住。
就这样,王树声大将抱着从徐向前家“搬”来的电视机,脚步轻快地消失在门外。
一台电视引起小小的“风波”,俩人却都只是开心,因为他们的情谊,实在是相当深厚。
能现在这样玩笑,更显得现在生活珍贵。
深厚情谊时光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彼时的中国大地战火纷飞,革命风云骤起。
在鄂东北的一片群山中,一支刚刚成立不久的红军部队正匆匆赶路。
这支队伍不大,只有几百号人,但个个斗志昂扬,他们虽然装备简陋,甚至有的战士只穿着草鞋、肩扛大刀,但脸上却带着不惧生死的坚毅神色。
而在队伍的最前方,年仅二十多岁的王树声正带领着自己的部下,快速穿行于山间小道。彼时的王树声,刚刚被提拔为红三十一师的一个大队党代表。
尽管他的职位不高,手下也只有几十号人,但他在麻城一带的革命事业中,已经崭露头角。
凭着一手过硬的枪法和勇猛的战斗作风,他带领着这支小队伍东征西讨,四处袭扰敌人,让当地的军阀和地主寝食难安。
王树声自己却十分清楚,单凭这一腔热血和一股冲劲,他的部队迟早会在更复杂的战场形势下碰壁。
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身穿灰布军装的儒雅军官悄然来到鄂东北,这人正是徐向前。
当时的徐向前已经是中央红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此次奉命到鄂东北领导当地的革命工作。和不少出身底层、一路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将领不同,徐向前是从黄埔军校走出的高材生,冷静又从容。
初次见到王树声时,他的目光像是在看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王树声同志,这里我以后可要常驻了,看来以后我们就是搭档了。”
徐向前微笑着开口,王树声站在原地,微微愣了一下,随后立正敬礼:
“欢迎徐师长来到前线,有您指挥,我们心里更踏实了!”
但没过多久,王树声就意识到,这位“搭档”并不仅仅是个普通的军官。
徐向前的作战计划总能未雨绸缪,步步为营,每一次的指令都精准且有章法。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王树声对大局的把握则显得稚嫩很多。
那时的他打仗还停留在“靠着一股猛劲往前冲”的阶段,经常带着队伍硬碰硬地突击敌人,哪怕胜了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徐向前很快就注意到这点,他没有直接指责,而是耐心地对王树声进行言传身教。
一次战斗中,王树声计划夜袭敌军驻地花园镇,队伍早早集结完毕,在夜色中悄然前进。
按照他的计划,这场夜袭将会是一场大胜,可前锋部队却在途中迷了路,导致整个队伍到达花园镇时,天色已然大亮,原本的突袭计划彻底落空。
面对这一局面,王树声一时懊恼不已,恨不得把前锋指挥官狠训一顿,但更多的却是对自己的懊悔。
就在他心情沮丧之时,徐向前走了过来。见王树声垂头丧气,徐向前并未责备,而是平静地问:“敌人现在是什么状态?”
王树声一愣,下意识回答:“听当地百姓说,昨晚敌军营地着火,他们救了一夜的火,估计刚刚睡下。”
徐向前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灵光:“那你觉得,我们现在还有没有机会打他们一个出其不意?”
一句话让王树声如醍醐灌顶,虽然错过了最佳时机,但敌人疲惫不堪,此刻正是再度突袭的好时机。
王树声迅速调整部署,带领部队发起攻击,果然一举全歼敌军,自己一方甚至毫发无损。
徐向前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更是一位细心的导师。
无论是排兵布阵,还是攻守策略,徐向前都毫不保留地倾囊相授。
他甚至抽出时间,为王树声讲解《孙子兵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晦涩的兵法精髓讲透。
在徐向前的培养下,王树声逐渐蜕变,从一个冲劲十足的年轻指挥官,成长为一个既有魄力又有谋略的军事领袖。
无数个并肩作战的日日夜夜,两人不仅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更培养了一种超乎寻常的默契。
生死战场1932年鄂豫皖边区,王树声的部队正匆忙清点物资与人员,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更大一场战斗,而指挥全局的徐向前却站在高处,注视着不远处地平线上渐渐逼近的敌军旗帜。
这是一场关乎整个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战斗,国民党的中央军携数倍于红军的兵力而来,妄图将鄂豫皖根据地彻底摧毁。
这一次,他们不仅出动了精锐的机枪连,还用上了崭新的山炮,甚至调来航空侦察。
但徐向前却没有丝毫慌乱,他召集各部指挥员,将手指在地图上轻轻一点,说道:
“敌人兵强马壮,但他们的后勤线太长,我们要用的不是正面硬拼,而是包抄和伏击。”
说着,他转头看向王树声:“这一次,树声,你带部队负责阻击敌军的左翼,这一仗非常危险,但只要你们能守住,主力就有机会反击。”
王树声挺直腰板,毫不犹豫地回答:“放心吧,师长,您交代的事,我拼了命也要完成!”
当天夜里,王树声带领部队悄然行进,趁着夜色埋伏在一处丛林密布的山口。
这片地势险要的山谷正是敌军左翼的必经之路,王树声早已布置好了地雷和陷阱,甚至将部队的火力点分布得密不透风,这是一场只能胜,不能败的战斗。
拂晓时分,敌军的先头部队果然出现在山谷口,当敌人进入埋伏圈时,他果断挥手下令:“开火!”
瞬间,山谷中枪声大作,炸开的地雷与炮弹将敌人的阵型炸得支离破碎,王树声展现出了他果敢和冷静的一面。
他迅速调动部队,组织兵力分批轮番冲击,用灵活的战术拖住敌人。
他亲自站在最前线,指挥战士们反复冲锋。敌军一波波的攻势被他牢牢挡在山谷之外,硬是没能前进一步。
就在王树声以为胜券在握时,意外却发生了,一支敌军的骑兵部队竟绕过山路,从另一侧悄然迂回到红军阵地后方,企图从背后偷袭。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王树声立即组织兵力转守为攻,但敌军人多势众,红军陷入了前后夹击的险境。
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远处突然传来了熟悉的红军号角声,紧接着,一队身着灰布军装的部队出现在战场边缘,为首的人正是徐向前。
他带着预备队从另一条隐蔽的小路赶来,用机枪和手榴弹迅速压制住敌人的攻势。
看到徐向前亲自率队救援,红军战士们士气大振,最终,敌军的左翼彻底被击溃,而红军也成功完成了对敌军主力的包围。
无数个险象环生的战场上,两人彼此掩护,共同进退,那是用鲜血与汗水铸就的革命情谊。
所以那台被搬走的电视,只是他们感情的具象化,一对老友,从战场走向和平,这样的日子难得幸福。
那台电视机,后来被王树声带回家,成为他家中的“宝贝”。
他见证了他们的情谊,也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隐喻,或许这正是徐向前与王树声用他们的一生传递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