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战胜利后,华中军区正式成立,中央特意发来电报,任命粟裕为司令员,并给他派了一位副手。
但当粟裕得知自己的副手是谁后,立即向中央申请,让此人为正,自己为副。
一开始中央并未批准,在粟裕的再三请求下,领导们才同意他的请求。
中央给粟裕派的副手究竟是谁?粟裕又为何将“司令”的位置让出去?
“二让司令一让帅”谈起粟裕大将,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他是一个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军事天才。
在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他往往面对的还是一些敌众我寡,以小博大的恶战,即使胜算很小,他也总是能绝地求生,带领众人杀出重围。
正是因为这种惊人的作战天赋,人们才称他一声“战神”。
但其实除了军事才能,他在人格上也有着别人无法匹及的高度。
不管是风头正盛之时,还是已经成为革命元老时,他仍旧保持着一颗谦虚谨慎的心。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二让司令一让帅”的美谈了。
在1955年大授衔前夕,粟裕的军事地位已经无人可撼动,毛主席就极力主张给他授元帅衔。
毛主席说:“论军功、论资质、论才能、论德行,粟裕都可以授元帅,在解放战争中,谁不晓得华东粟裕?国民党的几大金刚,谁不怕他?”
当时领导们一致点头同意。然而,粟裕得知此事后,却请求辞帅。
主席感慨道:“难得粟裕竟几次辞让,比起那些抢着‘争衔’的人,要强千百倍嘛!”
周总理赞同道:“粟裕人才难得,即使不当元帅,大将还是要当的!”
毛主席点点头道:“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就先这样定下来。”
由此可见,领导们对粟裕多么看重,而他对名利又看得多么淡薄。
其实不止这次,早在战斗年代,粟裕便谦让过两次晋升机会。
一次是在1948年,中央想调陈毅到其他军区工作,并让粟裕接替他,担任司令员的位置。
但粟裕却再三请求让他留在华野,并保留他的职务。于是,中央最终同意让陈毅继续留在华野担任司令,但却将总指挥权交给了粟裕。
也正是粟裕的再三挽留,让两人有机会在解放战场上协同作战,大展身手,留下了“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佳话。
粟裕还有一次“让司令”,时间就更早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我的老领导”1945年,抗战刚刚结束,老蒋便开始蠢蠢欲动,想要发动内战的意图昭然若揭。
中央敏锐地察觉到他的动作,迅速作出反应,随后便命新四军军长陈毅率部北上,巩固和守卫山东解放区。
另外,中央命粟裕在苏中地区成立华中军区,并任他为司令。
从在井冈山上活捉张辉瓒,再到黄桥决战中,以5千兵力战胜敌军3万多人,粟裕屡建奇功。
对于这位“新起之秀”,毛主席称赞他是“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让粟裕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再合适不过。
能得到上级的认可和提拔,粟裕自然是高兴的,但当他得知中央派给自己的副手竟是张鼎丞时,他立马就回绝了。
他向中央申请,让张鼎丞为正,自己为副。
一开始中央以为他在谦让,为了战局考虑,众领导并未同意。然而,粟裕却不死心,一再向中央请示,前前后后发了三次电报。
中央了解了具体情况后,才同意他的提议。
要知道,当时正是粟裕在军队中崭露头角的时候,本应该抓住一切来之不易的机会表现自己,争取晋升。
他究竟为何会选择辞让司令呢?其实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因为张鼎丞资历太高了。
他比粟裕年长九岁,参加革命的时间也比粟裕早一些。
早在1928年,他便与邓子恢一起,领导了永定、上杭等多个县城的农民武装运动,建立了当地的革命政权。
而这段时期的粟裕,还只是一个警卫队班长,刚刚跟着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虽然粟裕因为屡立奇功而一步步晋升,但在红军时期,他的职位始终没有张鼎丞高。
这也是为何粟裕执意要让张鼎丞担任司令的原因。在他眼中,张鼎丞是一位十足的“老资格”。
第二个原因就是张鼎丞在军中的威望高。
在作战时,粟裕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军事指挥上,但他本人的性格却非常的沉默寡言。对于如何调节干部之间的关系,他的经验是比较少的。
而张鼎丞不仅军事能力高,政工能力也非常强。这一点从他在闽西坚持三年抗战,建立和发展了多个革命根据地就可以看出。
他懂得如何团结部队,如何做思想工作,在军队中,他的话语权很高,战士们无一不对他信服。
有他坐镇华中军区,粟裕便能专注在战场上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张鼎丞曾是粟裕的上级。出于对老首长的尊敬,他才决定让出司令一职。
红军长征时,两人都留在福建地区进行游击战斗。不同的是,粟裕在闽浙边战斗,而张鼎丞则是在闽西南担任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整个福建的红军。
在这种艰苦的战斗环境下,两人之间产生了一种上下级以外的惺惺相惜之感。
新四军成立后,张鼎丞被任命为第二支队司令员,而粟裕则担任副司令员。
张鼎丞早就看出他满腹才华,因此在粟裕总是提出一些冒险作战计划时,张鼎丞总是力排众议,全力支持他。
也正是因为有他的提拔和支持,粟裕这枚军事新星才彻底崭露头角,让其得到毛主席的赏识。
粟裕也非常感怀老首长的重用,心中对他十分尊敬。
因此在得知中央打算将他调为副司令时,粟裕第一反应就是拒绝:“他是我的老领导,怎么能让他做我的副手呢?”
于是,在他的再三恳求下,中央命张鼎丞为华中军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
之后,两人便一直沿用着以前的合作模式,相互配合,打了许多场震惊中外的胜仗。
在老蒋发动全面内战,调集重兵围攻苏中解放区时,毛主席本意是让粟裕放弃苏中,带兵与陈毅会合,到外线作战。
然而,他却认为,即使要撤,也不能现在撤,应该先在内线打几场胜仗,好好挫一挫老蒋的锐气。
当时我军的兵力完全不如国民党军队,在别人眼中,他这种想法简直是“天方夜谭”。
只有张鼎丞全力支持粟裕,在他的劝说下,毛主席最终改变想法,让他放手去干。
之后,粟裕与张鼎丞默契配合,在面对数倍敌军的情况下,打出了七战七捷的神绩。
粟裕将军为国家建立的功勋数不胜数,但他却始终淡泊名利,一心为民,如此高风亮节,当之无愧为我国第一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