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南京一青年男子因一首歌判刑10年,出狱后,昔日的爱人另嫁他人,母亲白

小琴看世界 2024-08-30 22:05:01

1970年,南京一青年男子因一首歌判刑10年,出狱后,昔日的爱人另嫁他人,母亲白发苍苍,唯一的妹妹还身患癌症撒手人寰,这到底是什么歌?为什么会被判这么重的处罚呢? (参考资料:江苏党史——《南京知青之歌》案始末2009-04-09) 在最初创作这个歌曲的时候,其实任毅也根本没有想到这个歌后续能够传播那么广,更不知道这个歌竟然会给自己以及自己的亲人和身边人带来如此之大的影响。 当时之所以创造出这个歌曲,一方面是有感而发,另一方面也是周围同学的提议。刚开始知青下乡开始推行之后,大多数知青还都是从内心当中赞成的,认为国家既然这么安排,那么执行下乡再深造肯定是有必要的。 但是后来他们慢慢发现了情况似乎和自己想象的并不一样。因为刚下乡的时候,他们想着是进入到农村的这个大学校当中重新学习,都是带着十二分热情的,干活非常卖力。 但是随着在农村待的时间长,他们慢慢发现,似乎农民并不欢迎他们,他们说的很多事情似乎也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这一点就颠覆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但是大多数人都是只敢在心里想想,并不敢直接说出来。 有了这种想法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就开始怀疑自己来到农村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时候他们内心的情感就非常复杂,但是又不能直接表达出来,所以他们就想要通过唱歌的形式来疏解自己心中的苦闷。 当时的知青经常聚在一起唱歌,但是适合他们唱的歌曲就那么些唱来唱去,总有唱完的时候,一方面是觉得不过瘾,另外更重要的一方面也是觉得这些歌都没有办法表达自己当下真实的心情。 所以就有知青提议,应该创作出一个知青之歌,毕竟有描述工人的歌曲,也有属于农民的歌曲,但唯独缺少他们知青的歌曲。听到这句话之后,任毅内心深深的受到了触动,后来就在原来他上学的南京五中毕业生曾经创造的歌曲基础上进行了大范围的改编。 耗费了整整一晚上的时间,创作出了这个歌曲,慢慢的这首歌曲就被传了出去,但是任毅却并没有意识到可怕的危险即将来临。 这首歌曲一方面是描述出了知青的思想之情,另一方面也描述出了知青当时的现状,既不是工人也不是农民,同样也不是学生,不是军人,再加上他们看不见未来的希望在哪里,这种复杂且忧郁的情绪通过这首歌曲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表达。 任毅第一次意识到歌曲已经出现大范围传播的情况是在当时他乘坐轮船返回南京的路上,在船上听到有人在唱这首歌曲,故意凑近了问对方唱的是什么,对方一脸惊讶的好奇,眼前的这个人竟然不知道知青之歌。 而当他真正意识到危险来临的时候,是通过自己的朋友郑剑峰知道的。郑剑峰的身体条件并不好,当时并没有被安排下乡插队,他独自留在家里,当时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研究半导体收音机。 后来郑剑峰告诉任毅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从半导体收音机当中听到了知青之歌,最令他感觉惊讶的是他听到这首歌的电台竟然是莫斯科的广播电台。而在其中,莫斯科广播电台给这首歌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中国知识青年之歌。 听到这个消息任毅如雷轰顶,他瞬间意识到自己可能要面临一场大祸。果然没多久,在南京街头大大小小的街道上就开始张贴很多的大字报。这些大字报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对这个歌曲的批判。 现在还只是批判歌曲,要不了多久很可能会扩展到对这个歌曲创作者的批判,事情的发展和任毅预料的几乎完全一样,最终下令把任毅抓起来的是张春桥,当时任毅以为自己马上就要被枪毙了。 当最终听到自己判决结果的时候,他简直不敢相信,因为审判员说的是10年,而并不是死刑。虽然任毅没有死,但是郑剑峰却死了,郑剑峰并不是被执行了死刑,而是被吓死了。 因为当时郑剑峰做了很多的收音机送给同学,其中一个同学竟然拿着收音机去听敌特电台。在追查的时候自然就查到了郑剑峰,由于本身身体就不好,最后被吓得病发了。 其实当任毅知道这首歌已经如此传播之后,他的内心也非常害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出了这种事情,谁不害怕?毕竟随便有个理由说杀就杀了。

0 阅读:1649
评论列表
  • qq 25
    2024-08-31 14:16

    城里养不活那么多人了,下放到农村

  • 2024-09-01 16:22

    当时是判了死刑,是许世友认为一小青年写了一首消极的歌罪不至死,才保下一命。

  • 2024-09-01 14:44

    这首歌挺好啊!他写出了当年知青的生活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