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左宗棠的曾孙子左景鉴想回到上海故乡,他写信给市委,希望能给自己分配一套低楼层的房子,但是这个请求却被他任上海副市长的女儿拒绝了。 1996年,晚年的左景鉴心中有一个未了的愿望,那就是回到故乡上海。 然而,现实却并没有如他所愿。 1909年,左景鉴出生于湖南长沙,作为左家“景”字辈的后人,他被寄予了厚望,传承着家族的荣耀和使命感。 1929年,左景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开启了他的医学之路。 彼时,正值中国大地烽火连天、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之际,左景鉴心中埋下了一颗救死扶伤的种子。 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1937年,在战火硝烟中,他从国立上海医学院毕业,获得了医学学士和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典礼结束后,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由颜福庆院长率领的国际红十字会救护大队,奔赴抗战前线,用自己的医术救治伤员,展现了医者的大爱无疆。 在救护队期间,左景鉴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也见证了人性的光辉。 他与妻子龚之楠在战火中相识相恋,并在1939年结为伉俪,共同谱写了一段战地爱情的佳话。 1940年,长女左焕琛出生,为这个饱经战乱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1942年,左景鉴回到上海,进入上海红十字会总医院(今华山医院)工作。 然而,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减轻。 一家三口不得不挤在姑妈家逼仄的亭子间内,空间狭小得几乎难以转身。 左景鉴更是遭受着肺结核的折磨,但出于对家庭生计的忧虑,他选择默默承受病痛,深怕因此失去那份维系全家温饱的工作。 195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为了加快国家发展步伐,政府发出了号召,鼓励全国人民积极投身到支援西部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面对国家需要,左景鉴做出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举家西迁至重庆,参与创建重庆医学院及附属医院。 这个决定对于左景鉴一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时,左焕琛刚考上上海医学院,不能同他们一起前往重庆。 即使当时左景鉴在上海已经较好的待遇,但他却并没有给左焕琛留下什么。 面对女儿的询问,左景鉴表示自己要做好带头作用。 就这样,左景鉴一家踏上了西去的征程,从此与上海天各一方。 在重庆,左景鉴全身心地投入到重庆医学院及附属第一医院的建设中。 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将一所原本条件简陋的医院建设成为了一流的医学中心,为重庆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留在上海的左焕琛,则独自面对着生活的考验。 她住在学生宿舍里,努力学习,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并担任了上海市的副市长。 父女两人,一个在西南边陲,一个在繁华都市,为了共同的理想,默默奉献着。 时间飞逝,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 左景鉴已至耄耋之年,他心中始终牵挂着故乡上海,渴望能够再回去看看。 然而,命运弄人,由于种种原因,左景鉴始终未能如愿。 尽管此时左焕琛已身居上海市副市长之职,但受限于市政府内部住房资源的紧张状况,她却迟迟未能获得一处安定的居所。 1996年,左景鉴的小女儿去重庆探望父亲,父亲向她吐露了想回上海看看的心愿。 左焕琛得知后,内心十分愧疚,她想尽一切办法,希望能满足父亲的心愿。 但现实却很骨感,她最终也没能为父亲争取到一套合适的住房。 左景鉴最终还是没有如愿踏上归乡之路,带着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与遗憾,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向小女儿表达了自己最为深切的愿望:“等我走后,就把我的骨灰轻轻洒入长江之中,让它随着水流流入上海,最终汇入浩瀚无垠的大海。” 小女儿和女婿闻言,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悲痛与不舍,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他们知道,父亲这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他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医学事业的热爱。 左景鉴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奋斗的一生。 他传承了家族“治有用之学,成经世之才”的家训,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医学事业上。 他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国家需要,毅然放弃优渥的生活,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他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将人民的健康放在首位。 左景鉴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医者的缩影。 他们就像一颗颗默默无闻的螺丝钉,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真谛。 (信息来源:世纪杂志2022-09-16《《世纪》杂志 |晚清名臣左宗棠曾孙、外科专家左景鉴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