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74岁左宗棠去世。慈禧闻讯,连忙翻阅左宗棠临终前上的奏折,脸色大变,

阿智通鉴 2024-08-23 13:17:31

1885年,74岁左宗棠去世。慈禧闻讯,连忙翻阅左宗棠临终前上的奏折,脸色大变,下旨:“准奏左爱卿生前遗愿。”   “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描绘的正是晚清名臣左宗棠的一生。   特别是最后一句"引得春风度玉关",既是对他功绩的肯定,也暗示了他为边疆带来的新气象。   左宗棠,这位诞生于1812年的湖南湘阴人,一生都在践行这首诗所描绘的壮志。从小聪慧过人的他,4岁就开始在家中梧塘书塾读书,6岁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9岁便开始学作八股文。15岁时,他参加湘阴县试,一举夺魁,次年又在长沙府试中名列第二。这些早年的成就,为他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岁那年,左宗棠开始接触经世致用之学,阅读了《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水道提纲》等书籍。这些学问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也为他日后的军政生涯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储备。   正是这些早年的积累,让左宗棠在面对国家危难时,能够挺身而出,施展才华。   然而,左宗棠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中第,直到37岁才通过乡试。   这段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   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左宗棠协助曾国藩平定太平军,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仕途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他逐渐成为朝廷倚重的重臣。   左宗棠最为人称道的功绩,莫过于他晚年督办新疆军务的壮举。当时,俄、英殖民主义者支持的阿古柏侵略军入侵新疆,局势危急。   年过花甲的左宗棠毅然挑起重担,率军西征。他不仅赶走了侵略者,还建立了新疆省,巩固了中国西北边疆。   正如诗中所言,他带领湖湘子弟征战天山,在荒漠中种下了绵延三千里的杨柳,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对待列强时,左宗棠展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和高超的外交智慧。他曾说:"外国人只知有利,不知有义。"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西方列强本质的深刻认识。   他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屈从妥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策略,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   左宗棠与同时代的重臣李鸿章之间的矛盾,也是晚清政坛的一大看点。两人在治国理念和对外政策上存在重大分歧。   左宗棠主张积极防御,重视边疆建设;而李鸿章则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这种分歧虽然导致了两人的多次争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朝廷决策的平衡。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左宗棠仍心系国事。他提出了在台湾设省和设立海防大臣两个重要建议,体现了他对国家长远利益的深刻考虑。这两个建议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采纳,为近代中国的海防建设奠定了基础。   1885年,74岁的左宗棠溘然长逝。慈禧太后在看到他的遗奏后,立即下令:"准奏左爱卿生前遗愿。"这一幕不仅是对左宗棠一生功绩的肯定,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左宗棠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从一个湖南乡下的读书人,成长为晚清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的人生经历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才能和努力,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和变迁。   在历史的评价中,左宗棠被认为是一位爱国、忠诚、有远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西征新疆之举被誉为"自汉武帝以来最伟大的功业"。他在边疆治理、军事改革、外交谈判等方面的贡献,为晚清政府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左宗棠的为人处世也值得后人学习。他勤奋好学,即使在仕途不顺时也从未放弃学习和进步。他处事果断,有魄力,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他爱国爱民,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然而,左宗棠也有其局限性。他的一些观点和做法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对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的接受程度有限。这些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改革举措的深度和广度。   左宗棠的一生,可以说是晚清中国的缩影。他的成就和局限,他的坚持和妥协,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国家危难之际,只要有志气、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挺身而出,就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带来转机。   在今天,我们回顾左宗棠的一生,不仅是为了缅怀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左宗棠的爱国情怀、战略眼光和务实精神,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0 阅读:1443
评论列表
  • 2024-08-23 20:29

    左公柳安在,功勋铭千秋!

    wlqcq 回复:
    李鸿章遗臭万年
  • 2024-08-24 09:53

    应该把左公的英雄事迹写进课本,功盖千秋,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