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问故宫院长单霁翔:“故宫每年门票收入8亿,文创收入15亿,怎么还要申请巨额

从南谈历史啊 2024-08-22 17:37:03

主持人问故宫院长单霁翔:“故宫每年门票收入8亿,文创收入15亿,怎么还要申请巨额补贴?”单霁翔说:“故宫缺钱,而且永远缺钱。” 故宫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经历了明清两代24位皇帝,绵延600余年。 这座占地72万平方米、拥有9000多间房屋的宫殿群,不仅是古代东方建筑艺术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1925年10月10日,伴随着清王朝的终结,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自此,这座曾经神秘莫测的紫禁城,第一次向普通民众敞开大门。 人们终于有机会一睹皇家宫殿的风采,领略古代帝王生活的奢华。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故宫对外开放的范围十分有限。 改变发生在2012年。这一年,著名文物专家单霁翔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上任伊始,单院长便开始带领助手对故宫进行全面检查。 对一些人而言,这似乎是多此一举——故宫不就在那里吗,还查什么?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 要知道,故宫的规模之大,绝非一般人可以想象:全院共有70多座殿宇、9000多间房屋、1200多座建筑,珍藏文物更是多达180万件。 可以说,故宫的每一砖一瓦、每一件文物,都凝结着中华文明的精华。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建筑和藏品已经出现了破损。 面对这一状况,单院长深知,要让故宫重现昔日荣光,必须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了给古建筑"治病",他四处奔走,争取维修资金。 最终,一笔40亿元的巨额资金到位,故宫的修缮工程就此拉开序幕。 接下来的日子,故宫上上下下齐心协力,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故宫革命"。 工人们加班加点,对破损的建筑进行修缮;文物专家们日夜奋战,对濒临毁坏的藏品进行抢救。 宫墙内外,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在单霁翔院长的带领下,故宫的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通过几年的努力,故宫对外开放的面积从原来的30%增加到80%,游客们有了更多机会探寻这座古老宫殿的奥秘。 与此同时,院方还加大了文物展出力度,定期推出各类专题展览,让珍藏多年的国宝重见天日。 如今,每年参观故宫的游客数量已达2000万,其中不乏年轻人的身影。 然而,门票收入须全额上缴国库,而文创收入在扣除各项成本后,能够留存的部分十分有限。 故宫的支出却在不断增加,高昂的修缮费用常常让院方捉襟见肘。 面对这一窘境,单霁翔院长曾公开表示:"故宫缺钱,而且永远缺钱。"为了帮助故宫渡过难关,他四处奔走,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手。 每当贵宾来访,他总会带他们参观那些亟待修缮的殿宇,讲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在单院长的努力下,故宫获得了多笔专项补贴,这为修复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其实,作为一座世界文化遗产,投入再多的资金来保护故宫也不为过。这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每一件文物、每一座建筑都是历史的见证。 单院长常说,自己是故宫的"看门人",有责任把这份宝贵的遗产完整地传给后人,他的话道出了每一位文物工作者的心声。 单霁翔在故宫的任期内,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地将这座古老的宫殿转变成了一个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符号。 自2012年起,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的领导和视野带来了故宫的一次文化复兴,特别是在吸引年轻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到2019年,35岁以下的年轻访客比例突破了50%,这一数字是历史上的首次,标志着故宫从一个尘封的历史象征,变成了年轻一代热衷参与的文化场所。 单霁翔不仅改变了故宫的外在形象,还深刻影响了人们对故宫的感知方式。 他推行了多种措施,如扩大开放区域,举办各类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展览和文化活动,甚至引入了现代科技元素,使故宫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文化实体。 这些活动不仅仅吸引了本地游客,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慕名而来。 2019年4月,单霁翔宣布退休,结束了他在故宫的七年工作生涯。 在他的领导下,故宫不断“出圈”,成为“网红”景点,他本人也因此在年轻群体中建立了巨大的影响力。 单霁翔本人的生活方式和开放的心态,使他与年轻一代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 他不仅在工作中,也在私下里与年轻人一同参与各种活动,增强了与这一代人的联系。 他的活动范围广泛,从登山观星到草原射箭,再到深山识草。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个人生活,也让他在年轻人中的形象更加鲜活和接地气。 特别是他参与的几档综艺节目,与年轻演员们一起探险,展现了他的勇气和领导力。 在一些极具挑战性的活动中,单霁翔常常带头冲在前面,给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通过这些创新和亲民的策略,单霁翔不仅使故宫焕发了新的生机,也塑造了自己在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独特形象。 这种跨越世代的交流和互动,是单霁翔任内最宝贵的遗产之一,他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态度,成为了激励年轻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强大动力。 参考资料: 《单霁翔:把自己活成一个夏天》来源:人物

0 阅读: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