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压根不是因为屈原。 每逢端午,吃粽子已然成了常态。不少地方,还有赛龙舟等节目,热闹非凡。因此使得端午,早已与粽子、龙舟密不可分。 不吃粽子的端午,算不上完整的端午节。即便在这个车水马龙的时代,粽子依旧是传统节日无可替代的食品。 并且每当我们谈及端午、说起吃粽子时,总会想到一位古人——屈原。 “屈原投江,楚人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这是南朝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一句纪念屈原的话。正是在这种想法的引导下,我们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就默认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然而这种看似合理的联系,或许真相并非如此。 端午又名端阳、天中、重午等,各年代、各地区叫法不一,只有日期却格外一致,都是农历(阴历)五月初五。 这种传承弥久、日期固定的古老传统节日,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吃粽子其习俗如赛龙舟、食粽等,也在上古之时早已存在,皆早于屈原所在的战国时期。 首先我们说说龙舟,在《端午考》、《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书中(作者为闻一多),曾有对于龙舟的解读: 中国人素有“龙的传人”之说,古人对“龙”这种神秘的物种保持着崇拜、信仰,将其视为祖先。祭祖之时,方才有赛龙舟。 也就是说龙舟最早起源于华夏民族的图腾祭祀行为,和屈原关系不大。 至于食粽,就要从“粽”入手,这个更和屈原没什么关系。 《说文解字》里,对“糉”作了如是解释。粽,糉也!何为糉?芦叶裹米也! 古人祭祀,讲究“心诚”为上。所谓心诚,当然是怀揣最诚挚的心、用最好的食物来祭拜。 那个时代生产力低下,米就是最珍贵、最好的食物,以致其成了主要的祭祀品之一。既是祭祀品,也不可能用生米,否则和糊弄鬼有什么区别?于是古人就将大米煮熟,包裹成型成为了“糉”。 至于粽子何时起源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用来祭祀永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 二是西周第四任君主周昭王坏事做尽,一次乘船时,不慎落水死亡。当地人们怕他厉鬼作祟,就在其溺水处建了个庙,用竹叶包裹着米供奉。 不管这两个说法哪个是准确的,可见至少西周之时已经出现粽子的说法,比屈原所在的战国时期要早上很多。 那么,为什么赛龙舟和粽子都能和屈原联系上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下端午这个词的由来。 其实“端午”节的习俗自上古已有之,也是源于一种图腾祭祀。遍观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都有一个神话故事作基调,端午也不例外。 但端午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晋代,当时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介子推”、“纪念曹蛾”等等说法。这些都要早于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纪念屈原”说。只不过后来的“纪念屈原”传播最为广泛。 所以不难发现,端午、龙舟、粽子这些文化的起源,和屈原的关系都不大,甚至都是在屈原之前就产生的。只不过后来在传统节日的传播过程中,人们给端午节、粽子、龙舟都打上了“屈原”的标签。诸如龙舟捞尸、投糉喂鱼等等,在此过程中人们也逐渐接受了接受了“端午纪念屈原”的说法。 综上所述,端午的文化习俗,已经深深扎根在了中华文明之中,甚至其起源比屈原所在的战国时期还要悠久,并且屈原的精神也因为“端午”被后世所怀念。 时至今日,人们已不在意端午之起源,却还是将“赛龙舟”、“食粽”视为端午之标志。重要的不是节日的由来,而是节日背后的象征意义。 端午佳节,与亲人游集市之间、赏龙舟赛况,品粽子风味。祝,端午安康!#晒出我的家乡粽#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压根不是因为屈原。 每逢端午,吃粽子已然成了常态。不少地方
瑛悦谈历史
2024-08-18 22:18: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