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才济济的时期里,比起李白,杜甫的诗为何更具研究价值?   前言:李白与杜甫

哄动这史记 2024-08-17 16:37:23

唐朝人才济济的时期里,比起李白,杜甫的诗为何更具研究价值?   前言:李白与杜甫是唐朝年间,最出彩的两个诗人,不过如今,不少中年人却均声称读杜甫的诗,比李白多了一些味道,那么这到底是为何呢?   和众多世人一般,杜甫也出生于名门之后,也是官宦的后辈。而他文学上的天赋,则少不了爷爷杜申言的影子。   七岁那年,杜甫出口成章,年纪轻轻的便在洛阳打出了自己的威名,但或许正是受多了夸奖,那时杜甫稍显有些飘飘然。   而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杜甫也前去长安参加了科举考试,不过不知是发挥失误亦或是考题太过复杂,第一次考试,杜甫并没有高中进士。而天性追求自由的他,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随即就云游四方去了。   公元745年,杜甫与李白结识,二人十分投缘,第一次见面便大醉了一场,而这也为后来他们互相赠诗埋下了伏笔。当然,真正让杜甫走向成熟的还是社会的黑暗。   在唐朝的后期,国家朝政均由当朝宰相李林甫掌控,在他的授意下,最重要的科举考试也形同虚设,而像杜甫这样满腹经纶的人才更是从未启用。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是杜甫在这时期所写下的诗句,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心中对于唐朝末年的不忿,但为了求生活,杜甫不得已还是拉下脸面,寻来帮助,为自己谋了一份负责管理马匹的工作。   公元754年,因为长安天降大雨连续两月有余,几乎所有长安农户都是颗粒无收。无奈之下,杜甫只好把家人们全都送回了奉先避难,而他自己则是独自一人回到长安,以再求官职。   等到了十月,朝廷命他担任河西县尉,可杜甫却并不满意,长安十年奔波,仅得到这份官职,与他所想相差甚远。后来,考虑到杜甫的名声,朝廷这才又给了他一份参军的位置。   隔年,等生活稳定下来之后,杜甫便想着回乡探望一下孩子,可还没等杜甫踏进家门,就听到了家人的哭喊声。原来,他的小儿子在这饥荒连年中,不幸被饿死了。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这是杜甫当下所写下的诗句,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而惨痛的生活却不仅于此。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不仅仅是国家的灾难,同时也是像杜甫这样文人墨客的大劫。随着叛军攻破长安,原本兴盛的大唐随即走向了衰落,而杜甫更是成为了对方的阶下囚。   中秋月圆之夜,杜甫本应和家人团聚在一起,举杯痛饮。但此刻的他,却只能吃着残羹冷饭,忍受皮肉之苦。   就这样,日子又相继过去了两年,在后期唐肃宗的努力下,唐军才终于夺回了国都长安,但此刻的大唐却早已没有了当时的兴盛,满目都是衰败的景象。杜甫笔下的《春望》,是一个诗人对于时代的无奈,更是国家的兴衰。   公元759年,杜甫在历经多地之后,仍无法改变百姓所遭受的苦难,随即写下了《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   “三吏”深刻的反应了当下人民生活的痛苦,而也正是如此,也让杜甫看透了朝廷的昏庸,所以面对着抛来的参军职务,杜甫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拒绝,永生不再入朝为官。   晚年,杜甫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成都,并修建了一间草堂,“名为杜甫草堂”,以此来谋求片刻的安稳,可未曾想,一阵暴风雨却彻底击垮了杜甫最后的依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笔下的自己,此刻已经来到了年老之际,就连几岁的儿童都能拿他戏耍,但即便如此,杜甫还是心怀天下,希望所有人都能够有自己的居住之地。   “万里悲秋成过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他56岁那年,杜甫独自一人走上了高台之上,这时的他已经形同枯木,17岁时的风花雪月与惬意早已消失不见,留在杜甫身上的只剩下了满身的疲惫。   公元770年,杜甫独自一人赶赴岳州,在半路上,他写下了绝笔诗,死在了舟中,享年59岁。   结语:杜甫的诗既道出了他的一生,也道尽了大唐的一生,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在为整个人世间所考虑着。   参考资料: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新唐书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0 阅读: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