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嫖成功了!”1994年,日本人发明二维码,可他却觉得二维码最多还有10年寿命,并没有申请专利,不料二维码的潜力被中国人发扬,把日本人气的不得了! (信息来源:“你每天扫的二维码竟是日本人发明的!但赚大钱的却是中国人…”登载于 中国网 2018年2月1日的报道) 走在繁华的城市街头,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个人的手机都在不停地对准各种黑白相间的方块图案。这些看似简单的图案,却蕴含着庞大的信息量,它们就是二维码——21世纪的神奇发明。 让我们回到1994年的日本,在一个汽车零部件工厂里,一位名叫原昌宏的工程师正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苦恼不已。 "这些零件的信息太多了,普通条形码根本装不下啊!"原昌宏抓着头发自言自语。 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办公桌上的围棋棋盘上。黑白相间的棋子排列整齐,仿佛在向他传递某种信息。 "等等,如果我们把信息编码成类似围棋棋盘的样子呢?"原昌宏眼前一亮,灵感如泉涌而出。 就这样,二维码诞生了。它不仅解决了汽车零部件管理的难题,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存储时代。原昌宏和他的团队花了两年时间,终于将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 然而,原昌宏做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他没有为这项发明申请专利。 "这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技术,很快就会被淘汰的。"原昌宏当时这样想。 他将二维码技术无偿向业界开放,希望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谁能想到,这个被他认为"很快就会被淘汰"的技术,竟然在20多年后在中国掀起了一场革命? 2002年,一位名叫王越的中国企业家嗅到了商机。他在上海创立了新大陆公司,开始研究二维码技术。 "二维码在中国有巨大的潜力,"王越对他的团队说,"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 然而,真正让二维码在中国爆发的是2011年的一项专利申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申请了"二维码扫一扫"的专利,这为后来的移动支付铺平了道路。 2012年,腾讯公司推出了"扫一扫"功能,让二维码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紧接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平台纷纷推出扫码支付功能,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开始呈现爆炸式增长。 "没想到啊,"原昌宏在日本看到这一切,不禁感叹,"我当初真是太短视了。" 二维码的应用范围远远超出了原昌宏的想象。在中国,它不仅仅是支付工具,还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北京地铁站,一位上班族小李正在匆忙地赶地铁。 "糟糕,忘带地铁卡了!"小李懊恼地说。 但很快她就松了一口气,因为她想起了手机里的二维码。只见她掏出手机,对准闸机上的扫描器,"滴"的一声,闸门打开了。 "真方便啊,"小李心想,"以前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就能代替地铁卡呢?" 不仅如此,二维码还在电子商务领域大显身手。在亚马逊的无人超市里,顾客只需用手机扫描商品上的二维码,就能完成购物全过程,无需排队结账。 然而,随着二维码的普及,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小心啊,不要随便扫陌生的二维码!"一位网络安全专家在一次讲座中警告道,"有些不法分子会利用二维码传播病毒或进行诈骗。" 此外,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每一次扫码,都可能留下数字足迹,这些数据如果被不当使用,后果不堪设想。 尽管如此,二维码技术仍在不断进化。在新冠疫情期间,健康码的广泛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请出示您的健康码,"一位社区工作者对前来办事的居民说。 居民掏出手机,打开一个绿色的二维码。工作者扫描后,点点头:"好的,您可以进去了。" 这一幕在全国各地每天都在上演,健康码成为了疫情防控的重要工具。 然而,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人脸识别等新技术的出现,是否会对二维码构成威胁? "二维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位科技评论员表示,"它的简单易用性是其他技术难以替代的。但是,它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回顾二维码的发展历程,我们不禁感叹技术发展的不可预测性。谁能想到,一个源于日本汽车工厂的小发明,竟然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支付革命?谁又能预料,未来的二维码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原昌宏的"失策"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思:有时候,我们眼中的"过渡性技术"可能会成为改变世界的利器。这提醒我们,在面对新技术时,要保持开放和远见的态度。 二维码的故事告诉我们,创新的火花可能来自生活中最普通的地方,比如一盘围棋。它也提醒我们,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发明本身,更在于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创造出真正的社会价值。 如今,当我们习惯性地掏出手机对准那些黑白相间的方块时,不妨想一想:这个小小的二维码,承载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创新,又见证了怎样一个时代的变迁? 二维码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们,正在书写这个传奇的新篇章。
“白嫖成功了!”1994年,日本人发明二维码,可他却觉得二维码最多还有10年寿命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4-07-29 18:20:58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