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雍正皇帝的妃园陵,共有21座宝顶,计皇贵妃1位,妃3位,嫔1位,贵人5位,常

混沌于浮云 2024-07-28 21:13:11

这是雍正皇帝的妃园陵,共有21座宝顶,计皇贵妃1位,妃3位,嫔1位,贵人5位,常在7位,格格4位,其中有一个是弘时的母亲也埋葬在这里。最中间的皇贵妃耿氏活了96岁!她是启功先生的老老老~~奶奶。启功先生是雍正皇帝的九世孙[呲牙][呲牙],启功活了93岁,继承了他老老老老……奶奶长寿的基因[呲牙][呲牙][呲牙] 在雍正年间,清朝的后宫制度已相当完备,各宫嫔妃按照等级严格分明,从皇后到答应,共分为八个等级。尽管民间流传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甚至“后宫佳丽三千”的说法,实际上,从史料记载来看,每位皇帝的后妃数量并未达到如此众多。 顺治年间,清朝就已规定,每三年便需从八旗女子中选出秀女,作为后宫的重要成员。不论是官员还是普通士兵的女儿,只要年龄达到13至16岁,都必须应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政策逐渐调整,康熙、乾隆等帝王时期,规定了更多的免选情形,如外任文官、武官的女儿,以及皇后及妃嫔的亲族女子等。 挑选秀女的过程充满了严格与仪式感。在选拔前夕,户部会向八旗各都统衙门发出通知,要求将适龄女子的信息逐级上报。到了选拔当日,按照族别和语言(满、汉、蒙)分类,秀女们被安排以年龄顺序站立,以待皇帝和皇后的挑选。 挑选过程中,每批五名女子前来接受挑选,被选中者将留下牌子,未被选中者则牌子被撂下。这样的初选与复选过程,既是机会也是考验,落选者可回归民间自由婚嫁。 对于那些幸运被选中的女子,她们的命运因此截然不同。入宫后,她们可能获得各种封号,如答应、常在、贵人等,甚至有机会因“中宫虚位”而晋升为皇后。然而,也有许多秀女终其一生未能获得皇帝的宠爱,她们只能在深宫中默默度过余生。 被宠幸的妃子,在夜晚皇帝的晚膳后,由总管太监举着绿头牌,皇帝选择宠幸的方式简单而直接,选择后,该妃子即被专人护送至皇帝的寝宫。 而关于皇帝的后妃,死后是否能与皇帝同葬,则是另一番讲究。通常只有皇后有资格与皇帝同葬,前提是她必须在皇帝之前去世。若皇后在皇帝之后去世,则需另建陵寝。除此之外,自康熙朝起,后宫中极受宠爱的皇贵妃有时会被附葬于帝陵,成为一个特例。 对于大多数妃嫔来说,她们被葬在专门的妃园寝中。这些园寝的建筑风格与皇后的陵寝相比,规模较小,使用的建筑材料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帝陵定名前,这些妃嫔的墓地被称为妃衙门或福地,而定名后,则被正式称为某某陵妃园寝,以此标明其隶属关系。 在建筑上,妃园寝不使用象征皇权的黄色琉璃瓦,而改用绿色琉璃瓦。东西朝房被称为东西厢房,使用的是灰布筒瓦,神道桥则变为单孔拱桥,神路完全由砖石铺设,且只设一个焚帛炉,不设神厨库、下马碑和井亭等设施。 隆恩殿改称享殿,采用单檐歇山顶设计,正面踏跺不设龙凤丹陛石,享殿月台周围也无荷叶净瓶石栏板,且不设东西配殿、方城及明楼。园寝门中门设有门楼,两侧则为随墙门。琉璃花门内,建有二十一个宝顶,雍正的二十一位妃嫔长眠于此。 1730年,雍正帝选定了太平峪作为其永眠之地,此地被誉为“万年吉地”。在距泰陵东北500米外的忠义村,雍正帝又为未获此殊荣的众多妃嫔选择了一块福地,专门建立妃园寝,这是清西陵境内的第一座妃园寝,也成为清代第二座专为妃嫔建立的陵园。 这些妃嫔的宝顶按照等级的高低不同而在园寝中的位置及大小也有所区别,由南向北大致分为三行排列。 纯懿皇贵妃,享年96岁,是二十一位妃嫔中地位最高者,因此其宝顶规模在泰陵妃园寝中也是最为宏大。她的宝顶位于前排正中,象征着其尊贵地位。 与纯懿皇贵妃相邻的是懋嫔、谦妃、齐妃及宁妃的宝顶,这些宝顶略小于纯懿皇贵妃的,但同样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材料展示出不同的尊贵。中间一排的宝顶,包括春常在、李常在、张贵人等九位妃嫔的安息之地,体现了她们各自的社会地位和在后宫中的角色。 而在最后一排,那些曾获得皇帝宠幸的宫女们,被称为“格格”,虽然她们没有官方封号,但她们的宝顶同样存在,尽管规模最小,位置靠边,这反映了她们的低等级地位。 这些后妃们的生活和墓地的设计揭示了清朝封建等级制度的严苛和复杂。尽管她们的名字未能彪炳史册,但泰陵妃园寝作为历史的见证,不仅记录了她们的存在,也为研究清代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遗产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参考资料:李寅著. 清代帝陵[M]. 2011

0 阅读: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