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束脩”是指年龄还是“肉干”?与刘宅宅先生探讨

万丈豪气文化 2024-03-15 12:22:45

我之前以公司名义注册头条之时,唯一互相关注且钦佩的“文人”就是“刘宅宅”。巧合的是,他和我先后都经历过一次“封杀”。他之前因一篇文章惹来祸端,导致被彻底清空。而我则是变更了公司名称,未能及时在头条上变更才遭遇的“横祸”。

刘宅宅是我继李大眼之后最喜欢的一位作者,可谓文采风流。我以前唯一对他有“微词”的,不过是嫌他有时非要用一些大众不太熟悉的词语。所谓曲高和寡,而且这些年来,头条上受众的文化程度越来越低,尽是些屁股指挥大脑的货色。本来我觉得他的文章用词若更通俗化一些,深入浅出就能受众更多,现在看来毫无必要。

最近看到他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文化人成为“粉丝”后也同样很疯狂的内容。其中提到了孔子的这句话:

子曰: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原本的解释如下:

孔子说: “只要有人自愿拿出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来拜见我,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但我看到刘宅宅在他的文中却对此有些异议:

顺便再闲扯一点,那时拜师所谓“束脩”,其实不是干肉,而是指年龄,所谓“行束脩”指的是十五岁以上而已,历代都解释错了,这个也很可惜。这些人还是不懂孔老师的心思。这个事实说明,孔子收徒都是免费的,全是义务劳动,可说是更加了不起的义举。孔子这么做,唯一的好处,就是壮大声势,举足轻重,用法国人布迪厄的说法,就是攒足了“文化资本”。

我向来是有错必改的,之前已经编完了《论语重读》,原本不认为传统的翻译有什么问题。这若是一些上了年纪的“民科”之论,我最多是一哂了之。但他这么一说我总要认真对待的。

在头条上我也查到了类似观点的视频,提出这一种说法的“始作俑者”是汉代的郑玄,而“肉干”说则是朱熹的看法。我之前在诸多文章里是非常认同郑玄而鄙视朱熹的。前者是“训诂派”,后者是“读后感派”,或者说是出于“政治目的”故意曲解儒家的本意。

那么在《论语》里唯一出现的“束脩”一词谁的解释才是对的呢?

东汉的郑玄认为束脩是指束带修饰。他解释说: “谓年十五以上。”认为到了十五岁可以束发,这也是求学悟道的年纪,故而夫子加以教诲。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李泽厚先生,引用的论据为《后汉书•伏湛传》:杜诗荐湛曰“伏湛自行束脩,讫无毁玷”。而在之前提到的视频里,引用的证据是《论语•为政篇》中的: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种证据多少就有“屁股指挥大脑”的嫌疑了,妥妥的先下结论再找证据的节奏。如果孔子的这句话是“吾十有五行束脩而志于学”,那么这个解释才可以成立。孔子自己十五有志于学,就推导出他对十五岁以上的人都会教诲,这就有点“唯心主义”了。

无论是“束脩”还是“束修”,可以查到的解释有两个:

一、十条干肉。旧时常用作馈赠的一般性礼物。《礼记·少仪》: “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 “束脩,十脡脯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郑玄是知道“束脩”的本义的。晋葛洪《抱朴子·安贫》: “今先生入无儋石之储,出无束脩之调。”宋杨万里《七字长句敬饯提刑寺丞胡元之持节桂林》诗: “除却太仓五升米,不曾遣人来向市。四邻束脩来相看,不将入家将入官。”王闿运《曾孝子碑文》: “冬夏一白布单衣,危坐授经,身无緼裘,容色无馁,束脩、壶酒,己不敢尝。”

二、古代入学敬师的礼物。《论语·述而》: “子曰: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邢昺疏: “束脩,礼之薄者。” 《晋书·慕容廆载记》:“ 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脩受业焉。”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两监》: “龙朔二年九月,敕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明宋濂《宁海林贞妇方氏墓志铭》: “训饬诸子从师问学,束脩不足,脱簪珥继之。”

作男子满十五“用束带绑头发”的这种解释是查不到的。不是说这就不能推翻了,要知道我推翻类似字典上的解释的文章多了去了,关键是理据要充分!同样一种逻辑,你不能对不利于你的证据选择性失明。

首先,孔子就算是义务教育,不收费用。但他收“肉条”是一种“礼仪”,这就好比老家来人看你顺带送一点土特产的意思。这肉未必要用钱买的,靠自己打猎获取也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孔子是非常喜欢吃肉的。我在之前《》一文中就举了很多的例子: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所以你用《论语》里一句语焉不详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来证明“束脩”是指十五岁,那我用《论语》里大把证据证明孔子对肉的喜爱和对礼仪的重视,以此证明“束脩”就是指“肉条”,底气是不是更足?

不过光凭这一点来说服刘兄,在学术上就不够严谨了。孔子对十五岁以上的人“有教无类”,那么对十五岁以下的孩子呢?在《论语》里出现过两次“童子”: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关于上面这段话,古今的学者几乎没有翻译得像人话的。我为此特意写了篇《》,详细说明了为何要作如下解释:

互乡的人粗鄙难以沟通,那里有个童子来见孔子,弟子们都觉得很疑惑。孔子说: “应该让他进来,不应让他退走。何必做得太过分(赶他走)呢?一个人想洁身自好所以要来见我,我就应该教给他洁身之法,不要让他保持以前的样子。”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 “益者与?”子曰: “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从上述两段来看,首先“童子”应属于未满十五岁的。一般而言是12—15岁之间。既然束脩是指十五岁,那么若这两位童子满了十五却不称“束脩”,使之在《论语》里成了孤证就说不过去了。孔子区别对待这两位童子的原因,就是前者是真心求教而来,后者却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求教的目的是想要速成。

孔子从什么地方看出第二个童子的意图呢?因为他“与先生并行”,这犯了什么忌讳呢?就是违反了“礼仪”!而“行束脩”是指“行束脩之礼”,换而言之,这“束脩”就是拜师的“最低门槛”,只要有人以“束脩”或超过“束脩”以上的礼物来拜师,孔子都愿意进行教诲!这才是“自行束脩以上”的真正意思,不论断句为“自行/束脩/以上”还是“自/行束脩/以上”,都不影响这种解释。

前面的例子不过是含“束脩”一词而已,我们来看看含“行束脩”的句子: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三》:又以国子助都吴人陆德明为汉王师,令玄恕就其家行束脩礼。

《梦溪笔谈·艺文二》:有书生为学子不行束脩,自往诣之,学子闭门不接。

《北史·列传·卷十八》:寻除太常卿、太子少傅,转少师,魏太子及诸王等皆行束脩之礼,受业于辩,进爵范阳郡公。

这“行束脩”是指“行束脩之礼”是不是足够明显了?有人强调“以上”一词,说按“自......以上”的结构,似乎“行束脩”指年龄更合理。不过我早就说过, “读后感”级别的分析在我眼里就是个笑话!我们就来看看《论语·雍也》里面另外一处“以上”: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句话的解释是:孔子说: “中等资质以上的,可以讲给他高深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道理。”千万别告诉我说这里的“中人”是指“中年人”!既然不是,那么“行束脩”又凭什么是指年龄呢?

所以“束脩”就是“拜师礼仪”的底线,还记得《论语·乡党》中的这句“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吗?意思是“即便是用粗米饭蔬菜汤,瓜果祭祖的时候同样也要庄重恭敬。”这意思还不明显吗?就是“态度决定一切”啊!哪怕你不能“肉祭”只能“瓜祭”,好歹也要态度诚恳。

结合孔子对礼仪的重视,对另外一个童子“与先生并行”的不满,以及吃肉的偏好与讲究,无论“束脩”是“十脡脯也”还是“礼之薄者”,都要比“十五岁”更合乎情理。不知刘宅宅先生以为然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