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2月22日,曾国藩胞弟曾国潢的曾孙女曾昭燏,登上了南京灵谷寺,从66米高塔一跃而下,事后,人们在她的大衣口袋发现一张字条,上面留有短短8个字。 (信息来源:广州数字图书馆2007.12.13双峰荷叶,那些曾家的女人们) 在那个女子难以获得高等教育的年代,曾昭燏和她的两个妹妹都有幸就读于湖南长沙的艺芳女校,这所学校是由曾国藩的孙女曾宝荪创办的,为当时的女性提供了宝贵的求学机会。 曾昭燏的大妹妹曾昭懿后来成为协和医学院的医学博士,三妹曾昭楣则毕业于西南联大生物系,三姐妹的求学经历,无疑彰显了曾家对女性教育的重视,也为她们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然而,真正让曾昭燏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是她在考古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她是中国第一位海外留学归来担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的女性,这一身份本身就足以彰显她的非凡,在那个男性主导的学术界,曾昭燏用自己的才智和毅力,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 曾昭燏的考古生涯始于她在伦敦大学的求学时期,在那里,她有幸受到了著名考古学家弗林德斯·彼得里的指导,彼得里被誉为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先进的考古方法对曾昭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在彼得里的熏陶下,曾昭燏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考古技术和理论,为她日后在中国考古界的辉煌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国后,曾昭燏在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参与发掘了多个重要遗址,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1956年主持的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发掘工作。 大报恩寺是明代著名的皇家寺院,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曾昭燏带领团队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精美的建筑构件、佛教造像和各类器物。 这些发现不仅为研究明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为了解当时的佛教文化和社会生活开辟了新的视角。 除了考古发掘,曾昭燏在文物保护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民党政府准备将大量珍贵文物运往台湾时,她挺身而出,极力反对这一决定。 她认为,这些文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不应因政治因素而被转移,她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成功阻止了大量文物被运往台湾,为保护国家文化遗产立下了汗马功劳。 曾昭燏的学术成就和对文物保护的贡献,使她在考古界享有盛名,她被尊称为"南霸天",与北京大学的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并称"北夏南曾"。 这一称号不仅体现了她在学界的地位,也反映了她在考古工作中的魄力和决断,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的成就依然得到认可,她在去世前不久还接到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书。 然而,曾昭燏的一生并非只有辉煌,她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考古事业中,以至于终身未婚,她曾半开玩笑地说自己嫁给了博物院,这句话背后,或许隐藏着她对事业的无限热爱,也可能包含着些许对个人生活的遗憾。 更为悲惨的是,曾昭燏的家庭背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成为了她的负担,她的哥哥因家族原因被认定为右派,这一政治风波也影响到了她的处境。 曾经备受尊崇的考古学家,如今却深陷囹圄,遭受批判和打击。这种巨大的反差和压力,最终导致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1964年12月22日,一个注定要被历史铭记的日子,曾昭燏刚刚从医院出来,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沧桑。 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就在不久前,曾昭燏收到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证书,这本应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一个对她过往贡献的肯定。 然而,当她拿到这份证书时,却只是苦笑着对同事说:"这个也救不了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多少无奈和绝望,恐怕只有她自己才能真正体会。 离开医院后,曾昭燏对司机说想去灵谷寺散散心,也许在她心中,这座古老的寺庙能给她带来一丝慰藉,或者是她已经在内心做出了某个决定,司机并未察觉到任何异常,驱车将她送到了灵谷寺。 在下车时,曾昭燏做了一个令人心酸的举动,她给了司机一包苹果,嘱咐他在车里等她,这个细节,在事后看来是如此令人心碎,那包苹果,仿佛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温柔。 然后,曾昭燏独自一人走进了灵谷寺,她的脚步是否有一瞬间的犹豫?她是否回头看了一眼这个她即将永远告别的世界?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知道,她一步步走上了灵谷塔,来到了塔顶。 在那个高处,曾昭燏也许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她曾经的辉煌,她为考古事业付出的心血,她遭受的不公与打击,所有的一切都在这一刻涌上心头,然后,她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事后,人们在她的上衣口袋里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只有简单的八个字:"我的死与司机无关,"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仍然想着不要连累他人。这份体贴,这份担当,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重演!
这就是政治,????
悲剧啊!
在逆境中即使身行不能自由,但一颗心依然挥洒自如的活着,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抑郁症
你回国干什么?
上不去了,要么买票,要么锁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