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再现!”2018年海南,夫妻俩忙着做生意,让4年级的女儿在一所幼儿园寄宿。3个月后,女子发现女儿下体肿胀,以为生病了,就只简单地看了看。不曾想,5年后,女儿却哭着告诉她,10岁那年,被幼儿园园长的丈夫性侵过。2023年女子愤怒地报案,却遭到对方威胁。该男子被刑拘后,揭开的真相让人愤怒。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高中女生控诉十岁寄宿时被性侵并遭死亡威胁,涉事老师被公诉》2024-6-11) “这个世界怎么了?”,这是很多人看到新闻中层出不穷的儿童受虐事件后,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一系列报告,用冰冷的数据揭示了全球范围内儿童面临的各种风险:性侵、虐待、忽视、剥削……,这些问题如同附骨之疽,深深扎根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风险都隐藏在看似安全的环境中,比如学校、家庭,甚至是我们认为充满爱的关系里。 放眼全球,各国都在努力编织一张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之网,但网眼的密度和牢固程度却千差万别。 一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加拿大,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儿童保护法律体系,涵盖了从身体虐待到精神伤害的各个方面,并配备了专门的执法机构和社会服务体系。 然而,即使在这些国家,法律的执行力度也常常受到社会文化、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完全杜绝儿童受虐事件的发生。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儿童保护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执法力度也普遍不足。 许多儿童遭受侵害后,难以得到及时的救助和法律保护,最终只能默默忍受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创伤。 2023年9月,河南一则新闻报道,将儿童性侵这个沉重的话题再次推上风口浪尖。15岁高中生吴花(化名)向父母哭诉,称自己5年前在幼儿园寄宿期间,曾遭园长丈夫王某雄侵犯,只是当时太小没有意识到。 “为什么不早说?”,面对母亲的疑问,吴花只是低声重复着:“我害怕,我害怕……”。 吴花的遭遇并非个例。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全球范围内,每3名女孩中就有1人,每5名男孩中就有1人在18岁之前遭受过某种形式的性暴力。 这些单纯数据背后,是一个个被摧毁的童年、被撕裂的家庭,以及难以抚平的心理创伤。 更令人痛心的是,很多孩子在遭受侵害后,因为害怕、羞耻或缺乏安全感,选择将痛苦深埋心底,独自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 这种沉默,不仅会加剧受害者的心理负担,也让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甚至可能导致悲剧的再次上演。 吴花的遭遇也暴露出当前儿童保护体系存在的缺陷。学校作为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本应成为守护儿童安全的坚固堡垒。 然而,一些学校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对教职工的背景审查也不够严格,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父母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儿童性侵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家长对性教育谈之色变,认为孩子还小,不需要了解这些“复杂”的知识。 正是这种回避和遮掩,让孩子们对性缺乏正确的认知,更容易成为性侵者的目标。 预防和应对儿童性侵,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加强安全管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性教育。 家长要克服羞耻感,积极与孩子沟通性知识,教导他们如何识别危险,并鼓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勇敢地说出来。 对于已经遭受性侵的儿童来说,除了法律的制裁,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关怀和支持。然而,现实中,很多受害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 他们有的被贴上“不干净”的标签,遭受歧视和排斥;有的因为心理创伤,难以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 帮助受害者走出阴影,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社工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受害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治疗。 社会公众要消除偏见,给予受害者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吴花的故事,是无数儿童遭受侵害的缩影。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的笑容应该像阳光一样灿烂,他们的未来应该充满希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孩子创建一个安全的环境。
这个世界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