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一座唐代古墓的时候,无意中找到一只空心的银手镯,手镯里边竟然塞着一张纸,从而,一个“惊天秘密”被揭开! 1944年4月,四川大学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学生人数和教学需求,学校决定进行一项大规模的扩建工程。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一名挖掘机操作员突然发现铲斗碰到了一些异常坚硬的物体。他立即停下机器,仔细查看,赫然发现那是一块古老的石碑。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轰动,工程暂时停工,学校领导迅速联系了考古专家。 很快,著名的考古学家冯汉骥教授带领一支专业团队赶到现场。冯教授是四川大学历史系的知名学者,在中国考古界享有盛誉。他仔细检查了现场情况,立即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重大发现。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考古队进行了紧张的抢救性发掘工作。他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现场,生怕错过任何细节。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考古队惊喜地发现,这里竟然埋藏着四座古墓! 其中三座被初步判定为南宋时期的平民墓葬。这些墓葬虽然规模不大,但保存完好,为研究南宋时期成都普通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考古队在墓中发现了各种日用品,如陶罐、铜镜、梳子等,这些物品无声地诉说着近千年前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然而,真正令考古队兴奋的是第四座墓葬。这座墓的规模明显大于其他三座,从出土的器物来看,年代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能够发现一座保存完好的唐墓,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 在这座唐墓中,考古队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精美的陶俑、华丽的金银器皿,以及各种玉器。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唐代高超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当时成都地区的繁荣程度。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一对银镯。这对银镯乍看之下并无特别之处,但当考古人员仔细检查时,却发现它们是空心设计,内部竟然藏有纸张! 小心翼翼地取出纸张后,考古队惊讶地发现,这竟然是一份《陀罗尼经咒》。这份经咒是用极其薄的纸张印刷而成,薄如蝉翼,触感柔软。经过专家鉴定,这种纸张很可能是当时成都地区特产的茧纸或丝绢纸。 《陀罗尼经咒》上印有精美的佛教图像,包括一尊六臂菩萨和四尊小菩萨。图像周围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复杂的咒文,字迹清晰可辨。经过初步研究,专家们推测这份经咒的制作时间约在公元800年前后,印刷地点很可能就在成都府。 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因为如果这份《陀罗尼经咒》的年代得到确认,它很可能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 要知道,此前公认的最早印刷品是日本的《百万塔陀罗尼经》,制作于公元764-770年间。而这份在成都发现的经咒,其年代可能与之相当,甚至更早。 这一发现不仅对印刷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也为研究唐代成都的文化、宗教和技术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它证明了在唐代,成都已经掌握了相当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这一技术的存在,也侧面反映了当时成都造纸业的发达程度。 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份《陀罗尼经咒》的发现也极具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唐代密宗在成都的盛行,也展示了佛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状况。在唐代,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将经咒藏于银镯之中随身携带的做法,则体现了普通民众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这份珍贵文物,考古队决定使用最先进的红外线扫描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不损坏文物的情况下,清晰地呈现出纸张上的每一个细节。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希望能够解读出更多的信息,包括可能被遗漏的细小文字或图案。 与此同时,历史学家们也开始翻阅大量的历史文献,希望能找到与这份经咒相关的记载。他们查阅了唐代的官方史书、地方志,以及佛教典籍,试图还原这份经咒的来龙去脉。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直接相关的记载,但这些研究为理解唐代成都的宗教生活和文化氛围提供了宝贵的背景资料。 考古队还在继续探索墓主人的身份和银镯的来源。从墓葬的规模和出土文物的品质来看,墓主人很可能是当时成都的一位显贵或富商。银镯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的随身之物,也可能是亲友馈赠的礼物。无论如何,它的存在说明墓主人生前很可能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 这次发现也引发了人们对唐代成都的更多关注。作为当时的重要城市,成都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和宗教的汇聚之地。它与长安、洛阳等地并称为唐代最繁华的城市。 这份《陀罗尼经咒》的发现,为我们展示了唐代成都的另一面:一个拥有先进印刷技术、深厚佛教文化的大都市。 随着研究的深入,这次发现可能会改写我们对中国印刷史、佛教史,乃至唐代历史的认知。它不仅是对过去的探索,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在这个看似平凡的校园工地上,一段尘封千年的历史被重新唤醒,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古代文明的一扇窗户。 信息源:成都日报2019.9.6手镯里的《陀罗尼经咒》:探秘唐宋成都印刷巅峰之作
1944的挖掘机?红外技术。突破了我的想像。
1944年4月?那时还没解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