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土面积是中国的三分之一,还没有袁隆平。凭什么印度可以养活14亿人,并且粮食

住顶楼小邹 2024-07-10 11:19:08

印度国土面积是中国的三分之一,还没有袁隆平。凭什么印度可以养活14亿人,并且粮食吃不完多到出口,而中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呢?   真实信源:金融界2024-6-04印度政府:总粮食产量预计为3288.52万吨,比过去5年平均粮食产量高出211.00万吨   14亿,这是个人口数字,也是个沉甸甸的压力。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星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都扛着这个数字,都在为同一个问题绞尽脑汁:怎么让14亿人吃饱饭?这个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   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本来就很紧张,人口指数还一直上涨,粮食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要是解决不好,那可真是要命的事。   先来看看印度。要说自然条件,印度那可是老天爷赏饭吃。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都暖和,种啥长啥。 尽管印度的耕地面积高达16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超过中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从理论上讲,这样的土地资源应该足以支撑起其14亿人口的粮食需求。 然而,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乐观,印度的农业现状可以说是开局亮眼,结局黯淡,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反差。 以2016年为例,那一年印度倾尽全力,投入了5000万吨化肥,希望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的大幅增长。但结果却不尽人意,粮食产量仅仅达到了2.5亿吨。 反观中国,在2005年使用了同等数量的化肥,却创造了4.8亿吨的粮食产量,这个数字几乎是印度的两倍。 这一鲜明的对比,不仅仅暴露了印度在农业生产效率上存在的问题,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两国在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上的巨大鸿沟。 这种差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差异,更是两国农业发展路径和战略选择上的根本区别。 种子技术的落后无疑是首要因素。当中国的杂交水稻亩产高达1060斤,展现出先进的种子技术时,印度的传统水稻亩产却仅有250斤,这一鲜明对比直接揭示了印度在种子技术方面的巨大差距。 除了种子问题,水利设施的不足也是制约印度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尽管印度享有充沛的雨量,但雨季(6至9月)的集中降雨往往带来洪水灾害,而非雨季则因缺乏有效的水利存储设施,导致庄稼频繁遭受旱灾。 这种过度依赖自然条件的“靠天吃饭”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农业产量的稳定性。 储存和运输问题也对印度的农业构成了严重挑战。由于基础设施的薄弱,大量的粮食在运往市场的途中腐烂,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还影响了粮食的终端供应,进一步加剧了民众获取食物的难度。 但令人困惑的是,尽管印度自身的农业发展面临如此多的挑战,它却依然是一个粮食出口大国。 这操作,简直让人看不懂。自己人都吃不饱,还往外卖?说到底,还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在作怪。   印度社会贫富差距巨大,70%的土地都掌握在贵族手里。底层平民根本买不起粮食,只能吃烂菜叶、厨余垃圾苟活。 而贵族为了利益最大化,把粮食卖到欧洲去喂牲口。难怪印度平民自嘲说,下辈子想做欧洲的牛。   印度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搞土地改革,想解决这个问题,结果一直没搞成。   土地改革搞不好,印度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就别想发展起来。   印度这14亿人口,说白了,只有4亿左右的人能过上正常生活,剩下的10亿,基本就是被无视的存在。   2020年,印度在全球饥饿指数排名中位列94,属于“重度饥饿”国家。印度5岁以下能健康成长的幸福指数微乎其微   这些数字,看着就让人心酸。   再看看中国。中国也曾经历过“吃不饱饭”的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粮食产量只有226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还不到240公斤。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了农民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就是发展了农科科技。   除此外,中国还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兴修了水利,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为粮食增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中国和印度的例子告诉我们,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光靠自然条件是不够的,更需要制度保障和科技创新。只有走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才能真正让人民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0 阅读:541
评论列表
  • 2024-07-11 16:46

    “印度的耕地面积高达16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超过中国国土面积的一半”。这句话琢磨了半天,好像与事实不符吧[汗]

  • 2024-07-10 23:12

    这种说法不敢苟同啊

  • Chin 2
    2024-07-11 22:39

    天时,地理印占二,人和也差不了多少,天时,地理,人和全占了就能养活14亿人口还有余出口。

  • 2024-07-11 18:42

    凭人家可利用耕地多,凭人家一年可耕种3季。

  • 2024-07-11 09:46

    你的意思是说印度没有搞土地责任承包制,所以印度人民吃不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