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民众来说,对货币的认识,大概在小时候就定型了。一般家庭的父母都会给小孩子留一个存钱罐,并且鼓励小孩子将压岁钱与平时收到的红包都塞进这个存钱罐,让子女养成储蓄的意识与习惯。所以大部分小孩子在长大后都会认为货币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要么是纸币要么是硬币。
然而拿在手里的现金,仅仅只是现代经济当中货币的冰山一角,拿中国来说,实际上,现金在广义货币总量当中,连4%的占比都不到,而96%以上的货币都是由商业银行创造出来的存款货币。
截止2024年8月,我国广义货币M2总量为305万亿,而M0现金只有11.9万亿。
大部分人都认为,现金货币就是存款货币,存款货币就是现金货币,因为只要自己的银行账户有存款,人们就可以取现。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虽然现金货币与存款货币可以同比例兑换,但它们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货币,是两件事物。
现金货币是央行印刷的,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存款货币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它仅仅只是记录在银行账户上的数字。两者的物理性质与生成主体都不同。
现实情况是,央行的现金货币与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是并行的,但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是比央行的现金货币更先出现的。
需要知道的是,在没有央行的时候,就有了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前身就是金银典当铺,他们凭借自己多年保管典当出借出售贵金属的经验,在自己的信誉基础之上,拥有了自己的票据。这些票据也可以理解成是一张欠条,可以随时找他们兑换等价的贵金属,当这些票据开始越来越多的流通于市场,就近似于现代商业银行的存款了。
票据上的价值,其实就是典当行的记账数字,和我们今天银行账户上的存款,就是商业银行记录的数字,其性质是一样的。
在商业银行发展一个阶段并且出现挤兑危机后,央行才出现了。当人们不再相信商业银行签发的支票,而是相信代表政府的央行印的钞票,央行的钞票就开始大行其道,以致于后来将所有商业银行的票据全部淘汰了,商业银行沦为了央行钞票的代理。
但商业银行依然可以通过记账方式对外放贷,尤其是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并不需要像以前一样在纸质的存折上用打印机打印数字,仅需要在电脑上输入数字,并且将这些数字存储在带有芯片的银行卡里面就实现了货币的创造。
无论是纸质的存折,还是有芯片的银行卡,里面的数字都是商业银行的记账。拿银行卡来说,分借记卡与贷记卡,一般来说,人们的储蓄卡就是借记卡,信用卡就是贷记卡。
借记卡里面的数字,就是存款,持卡人拥有借方的身份,也就是债权人的身份。持卡人是债权人,银行就是债务人,所以存款是银行的负债。
贷记卡是有透支额度的,持卡人属于债务人的身份,银行则属于债权人。
由于互联网技术与移动支付技术的发达与完善,人们越来越少使用现金,这导致央行印的钞票渐渐失去了市场需求。大多数时候,人们只是使用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创造出来的存款货币在不同账户间进行转账来实现价值转移。
人们只是偶尔才用自己的存款数字兑取现金纸币,由于储户有取现的需求,商业银行才找央行借取现金,以备储户的取现。
但是人们取现的需求越来越少,使用现金这个比例越来越低。目前中国现金流通占比不到4%,相信以后只会更低,随着无现金社会的到来,恐怕今后连1%的比例都没有。商业银行的记账货币形成了绝对的支配地位。
因而,作为成长与发展在市场经济中的现代人,我们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现代金融货币知识,当别人问我们货币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无误地回答对方:货币就是商业银行在我们账户上记录的数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