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著名教育家、北大教授刘半农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儿,得知是女儿后,刘半农

瑛悦说事儿 2024-07-07 15:03:25

1916年,著名教育家、北大教授刘半农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儿,得知是女儿后,刘半农抱着孩子走到床前对妻子说:“以后要跟别人说她是个男孩!”。从此这孩子便女扮男装,出国后才以女装身份示人。   刘半农与朱惠的婚姻并非源于自由恋爱,而是遵循了当时的传统习俗,通过媒人的介绍和双方父母的同意而结合。   尽管如此,朱惠的婚姻生活却与鲁迅的妻子朱安截然不同,她享受到了丈夫的深情与关爱,生活充满了甜蜜。   刘半农不仅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在他的一生中,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妻子朱惠。   他对朱惠的深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那首著名的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在这首诗中,他首次使用了带有女字旁的“她”。   在刘半农之前,中文中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字来专门指代女性。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使用同一个“他”。   但刘半农为了表达对妻子的独特情感,创造性地提出了“她”这个字,这个字后来被广泛接受并使用,成为了中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当我们在书写“她”这个字时,都不禁会想起刘半农对妻子的那份深情。这个字不仅丰富了中文的表达,也成为了刘半农对妻子爱意的永恒见证。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新旧思想的碰撞尤为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半农这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生活和选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那个时代。   刘半农出生于江苏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刘宝珊是当地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江阴第一所小学的创办人。   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里,刘半农自幼便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并显露出卓越的才智。   年仅六岁时,他已能与人对诗应对,随后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江苏省内首屈一指的公立学府,成为了父亲引以为傲的孩子。   在清末民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刘半农的成长历程充满了挑战与变革。他曾放下笔杆,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亲身体验了旧秩序的崩溃。然而,当他重返故土时,却发现自己与父亲在思想上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刘宝珊坚持传统的观念,未征得刘半农的同意便为他安排了婚事,这使得刘半农深感不快。   刘半农的婚姻经历颇为坎坷。他的原定未婚妻朱家二小姐不幸因病去世,随后朱家提议将长女朱惠许配给他。尽管刘半农对此心存抵触,但在父亲的坚决要求下,他最终还是与朱惠结为连理。   婚后,朱惠因裹脚而行动不便,刘半农请求朱家停止这一陋习,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这一系列事件让刘半农与父亲的关系越发紧张。   朱惠曾两次怀孕均不幸流产,刘宝珊急切希望抱孙,便催促刘半农纳妾。这一要求彻底触怒了刘半农,他决定离开家乡,与妻子一同前往上海。   在上海,朱惠再次怀孕并顺利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刘半农却要求将女儿当作男孩来抚养,以此来对抗父亲的旧观念,并保护妻子不受委屈。   刘半农的这一决定,不仅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也是对女性地位的深刻反思。他深知,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远不如男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女性争取更多的尊重和平等。   刘半农的这一思想,也体现在他对语言文字的改革上。他大胆地提出了“他”“她”“它”的区分,这一改革极大地丰富了汉字的表达,也为女性在文字中争取到了独立的位置。   刘半农的一生,是对传统观念不断挑战和突破的一生。他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更是对一个时代变革的见证。他的思想和行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使用“她”字时,或许很少会想到刘半农这个名字,但正是他的努力和坚持,让这个字成为了我们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刘半农不仅在创造“她”字方面做出了贡献,他还是我国汉字改革和语音学领域的先驱,被誉为实验语言学的奠基人。他的工作不仅仅是文字上的革新,更是对当时深受封建思想束缚的民众思想的一次重大冲击。   他积极传播革新旧观念、倡导创新的新思想,为我国摆脱传统糟粕、实现思想上的新生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因为有像刘半农这样具有创新精神的有志青年,中国人民的思想才得以彻底解放。   从刘半农与“她”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社会的进步需要新事物的不断涌现。   无论是对还是错,我们都应该以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审视和评价这些新事物。这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刘半农的故事,提醒我们,每一个时代的进步,都离不开那些敢于挑战传统、勇于创新的人。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不仅改变了他们自己的命运,也为后世开辟了新的道路。   参考资料:光明日报-现代女性指称“她”自何处来-2020-07-05

0 阅读: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