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银行在进行内部审计查账时,竟发现周恩来总理在30年前存入了1.2万

炎黄小刺史 2024-07-05 18:06:14

1997年中国银行在进行内部审计查账时,竟发现周恩来总理在30年前存入了1.2万英镑,换算成人民币是82308元,再加上30年的存款利息,如今账户金额已经高达46.7万元。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   众所周知,周恩来总理一生廉洁奉公,生活简朴,他的月工资也不过400元。   那么,这笔存款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些问题不仅关乎银行的财务管理,更涉及到一位伟大领导人的声誉。   为了查明真相,中国银行开始进一步调查,慢慢的也揭开了谜底。   存款的来源调查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展现了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复杂社会背景和领导人的高尚品格。   1967年7月8日一个炎热的夏日,周恩来总理的办公室收到了一封不同寻常的信件。   信封里除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还附带了一张面额为1.2万英镑的汇票。   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巨款,相当于普通工人几十年的工资总和。   信中没有署名,也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追溯的线索。   周总理还特别叮嘱秘书,要妥善保管这笔款项,直到找到捐款人为止。   然而当时的时代背景,负责调查的工作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档案室一片混乱,许多记录被损毁;相关部门人员频繁变动,查询工作举步维艰。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工作人员不得不采取临时措施。   他们决定暂时将这笔款项以周恩来的名义存入中国银行,等待局势稳定后再继续调查。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这笔存款如同一个被遗忘的秘密,见证着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后来才知道这是刘本昆夫妇捐赠的。   1950年代初刘本昆开始频繁地向中国银行总行递交回国申请。   每封申请信都洋溢着他对新中国建设的热忱和参与其中的渴望。   然而由于他在伦敦分行的工作举足轻重,总行多次婉拒了他的请求,希望他能继续在海外为国家效力。   刘本昆并未因此气馁,他利用每一次与国内联系的机会,详细汇报自己的工作成果,同时表达回国的愿望。   刘道蕊也全力支持丈夫的决定。   她主动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时事政治,为回国做充分准备。   她甚至开始在家中模拟中国的生活方式,以适应即将面临的环境变化。   1966年底,一个机会终于出现了。   中国银行总行决定调整海外人员配置,刘本昆再次提交了申请。   这一次他的请求得到了认真考虑,经过几轮讨论和评估,总行终于在1967年初批准了他们夫妇的回国申请。   当刘本昆收到批复的那一刻,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得知可以回国后刘本昆夫妇立即着手处理在英国的各项事务。   他们列出了详细的清单,包括房产、家具、汽车等所有资产。   他们的房子是一套位于伦敦郊区的三居室公寓,是他们婚后精心布置的爱巢。每个角落都承载着美好的回忆。   刘道蕊特别喜欢客厅里那扇朝南的大窗户,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的中国瓷器收藏上,总是让她感到温暖。   然而为了尽快回国,他们决定以低价出售这套心爱的公寓。   原本价值1.5万英镑的房子,他们只要价1.2万英镑。   变卖所得的1.2万英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款,然而刘本昆夫妇并没有将这笔钱据为己有的想法。   他们深知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建设。   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将全部所得捐献给国家。   就这样他们将这笔钱连同一封饱含深情的信,寄给了当时的总理周恩来。   信中他们表达了对祖国的期望,希望为国出力。   出于谨慎考虑,他们没有在信上署名,只写下了"一个海外游子"的署名。   1967年夏刘本昆夫妇带着简单的行李和满腔热忱,踏上了回国的航班。   当调查小组找到刘本昆夫妇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感到意外。   这对为国家无私奉献的夫妇,此时正过着极其简朴的晚年生活。   当向刘本昆夫妇解释了这笔存款的来龙去脉,并表示银行准备将本金加上30年的利息,总计467000元人民币悉数奉还时老两口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老两口商量了一下,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能以这笔钱为基础,设立一个奖学金或者基金。   用来奖励在金融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年轻人,或者资助有志于从事金融事业的贫困学生。   他们的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他们一如既往的爱国情怀,也展现了他们对祖国未来的殷切期望。   就这样一笔尘封30年的存款,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见证了一对普通夫妇非凡的爱国情怀。   来源:周恩来纪念馆

0 阅读:8298
评论列表